幼稚園學生都認識「又」字,但大多數人卻都不知道「又」字跟手有關。「又」小篆作,象手形,《說文解字》:「,手也。象形。三指者,手之多,略不過三也。」高鴻縉《中國字例》曰:「字原象右手形,手本五指,只作三者,古人皆以三表多。後借為又再之又,乃通假右助之右以代之。久而成習,乃加人旁作佑,以還右助之原。」
高氏謂「又」字借為「又再」之「又」,乃通假「右助」之「右」字以代「又」。按:「右」字《說文解字》凡兩見,口部:「(右),助也。从口,从又。」又部:「(右),手口相助也。从又,从口。」南唐徐鍇解釋字从口从又之意曰:「言(謂出於口之言語,釋从口之意)不足以左(佐),復手助之(釋从又之意)。」古籍中有用「右」之本義「助」者,如《左傳‧襄公十年》:「王叔陳生與伯輿爭政。王右伯輿,王叔陳生怒而出奔。」杜預注:「右,助。」蓋《左傳》謂周之卿士王叔陳生與伯輿爭奪政權,周靈王支持、幫助伯輿,故王叔陳生怒而出奔。
古籍中甚少用「右」之本義
不過,古籍中用「右」之本義者甚少,大多借「右」為「又」,意為右手,如《尚書‧牧誓》:「右秉白旄以麾。」又如《國語‧越語下》:「范蠡乃左提鼓,右援枹,以應使者。」又如宋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詞:「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曰:「今人以左右為又字,則又製佐佑為左右字。」按:由古至今,多借「右」為「又」,而「右助」則多作「佑助」,「佑」字為《說文》所無,《說文》學者視之為俗字。
古籍中用「佑」字者甚多,如《孟子‧滕文公下》:「《書》曰:『丕顯哉,文王謨!丕承哉,武王烈!佑啟我後人,咸以正無缺。』」「佑啟」,即佑助啟發。《孟子》所引《尚書‧君牙》這幾句話思意是說:偉大而且顯明啊,是文王的謀略!偉大而可繼承啊,是武王的功業!他們佑助開導我們後代子孫,使我們都依從正道,不出缺點。
又如《尚書‧泰誓中》:「有夏桀弗克若天,流毒下國。天乃佑命成湯,降黜夏命。」這幾句意思是:夏桀不能順從天意,流毒虐於下國。上天就佑助成湯,命令成湯,降下黜退夏的命令。
《尚書‧泰誓中》的「天乃佑命成湯」,言及上天之佑助,本可用專為天助、神助而造的「祐」字,但《尚書》卻用「佑」字。《說文》:「祐,助也。从示,右聲。」邵瑛《說文解字群經正字》:「按字从示,是為神助之祐。今經典多作佑,如《書‧湯誓》:『上天孚佑下民』;〈太甲〉:『皇天眷佑有商』;〈咸有一德〉:『惟天佑于一德』;〈泰誓〉:『天佑下民』;『天乃佑命成湯』;〈微子之命〉:『皇天眷佑』;〈多士〉:『我有周佑命』;〈君奭〉:『天惟純佑命』;〈君牙〉:『啟佑我後人』。若此之類,諸經不可枚舉。」
此外,也有借「右」為「祐」的,如《詩經‧大雅‧大明》:「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篤生武王。保右命爾,燮伐大商。」此處言有命令來自天而生周武王,保祐他,命令他協同諸侯討伐大商。既言上天保祐,本可用專為天助、神助而造的「祐」字,但此處卻用「右」字。《詩經‧大雅‧假樂》:「假樂君子,顯顯令德。宜民宜人,受祿于天。保右命之,自天申之!」以及《詩經‧周頌‧我將》:「維天其右之。」情況也一樣。
由此可見,借「右」為「又」,固古今皆然;借「右」、「佑」為「祐」,亦頗普遍。此外,甲骨文更有借「又」為「祐」者。唯用「又」字之本義右手,則由古至今,均未之見。
象右手形,則象左手形。,楷書作,《說文解字》:「,手也。象形。」
至於「左」字,俗作「佐」。《說文解字》:「(左),手相左(佐)助也。从工。」
小篆「左」作,「右」作,上半作, 上半作,左右分明;到了楷書,「左」、「右」上半皆作,則左右無別矣。
原刊於《明報月刊》,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