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品德教育應否獨立成科的討論再起。事緣教育局於2012年有意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但國民教育引發社會對教育政治化的憂慮,部分社會人士擔心同學被單方面灌輸政治思想,令國民教育科在反對聲音中被逼擱置。與此同時,本來跟國民教育科並行德育科也因此受到牽連,令品德教育失去一次發展的黃金機會。早前,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發表有關品德教育的研究,指香港品德教育未有與時並進,課程欠缺整體規劃,未能應對青少年成長時面對的種種疑惑與危機,教提議將品德教育獨立成科。
事實上,現時《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指引》自2008年修訂後,已有十年時間未見調適,但期間社會轉變一日千里,與青少年成長的相關問題與日俱增。舉例而言,隨着各種社會政治議題的湧現,權利和責任平衡的問題就急需處理;面對排山倒海的網絡資訊,當中真假難分,良莠不齊,傳媒教育就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社交媒體大行其道,網上交友和虛擬空間下的朋輩相處,引發各種問題,網絡欺凌盛行,新一代正常的溝通能力大受影響;學習壓力在新學制下日益沉重,學生自殺自殘自棄的例子屢見不鮮,隱蔽青年和三低青年問題惡化,如何培養新一代的抗逆能力和情緒智商,也是當務之急;近年港孩面世,怪獸家長當道,加上問題家庭湧現,家庭教育瀕於解體,學校教育自難獨善其身。因此,筆者認為在本港基礎教育體系加強品德教育應該沒有有爭議,問題是應否以獨立學科的方式加以推行。
過往德育工作成效不彰
眾所周知,學校推行德育工作,一直沿用的方法主要有三:
第一、獨立科目,諸如一些有宗教背景學校推行的宗教及倫理科,以培養學生生命和靈性的素質;
第二、科目滲透的方式,就是各科利用課程內有關德育的元素,在正規課程時間之內,對學子循循善誘,如中文科的《木蘭辭》可教孝道、中史科項羽烏江自刎涉及自殺的議題、班主任課也可加入相關議題等;
第三、全方位的活動安排,學校透過各式各樣的課外活動培養同學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協助新一代健康成長。
綜觀上述各種方式,獨立成科能確保課程有系統施行,教學時間和教學內容也容易規劃,推行成效也可以評估,但當前中小學均以考試掛帥,追求卓越學術成績,不少學校無法撥出教學時間和資源,令獨立成科並非學界普遍的做法。
至於科目滲透的方式,其內容零散,推行因人而異,欠缺規劃和系統,不同科目或個別老師是否有留意品德情意的項目,恐怕難以考查,而且各科有其本身的教學任務,未必可撥出充足的時間施行品德教育。此外,各科內容彼此割裂,互不配合的情況或會出現,科目滲透行之不易。
全方位的活動安排同樣也有零散之弊,而且不同同學會參與不同活動項目,如何在基礎教育的制度下令所有同學均有參與和學習的機會,相信是學校管理層面對的一大難題。還記得教育改革在2000年推行之後,德育被列為四大關鍵項目之一,不少學校推行所有同學均須參與制服團隊的政策,但之後就隨時間而淡化,至今有多少學校仍在堅持,實在無從得知。
教育局的規劃和推動成關鍵
事實上,不管用哪一種方式推行品德教育,教育當局的規劃和推動其實至關重要,政府提供的教學資源及人力財力支援是否足夠,中央課程的編修如何落實為校本和可行的課程,不同年級和不同科目的品格教育課程指引如何整體規劃,師資培訓又是否能夠配合,不同背景和科目的老師是有意識和有能力去教好品德教育。凡此種種,都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
依我之見,設立獨立的德育科目固然是好事,但如果教學時間、資源配套和師資培訓未能配合,恐怕一切會變成官樣文章,勞而少功。因此,當局在長遠角度固然要為道德教育做好準備,探索獨立成科的可行性,但短期內如何統整不同科目和領域的德育元素,推動一些學校的良好範例供各方參考,提供額外及充足資源以配合德育的開展,善用現有框架(如常識科、中文科、中史科、基本法教育、班主任課、早讀課等)以推行德育,相信也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