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香港貨櫃碼頭業最近因吞吐量持續下跌,鄰近地區港口帶來的激烈競爭,以及中美貿易戰成為城中熱話焦點。有見及此,灼見名家特設「貨櫃碼頭前景」系列,邀請專家學者撰文,一同深入剖析貨櫃碼頭的現狀、挑戰及前景,並提出應對方案。
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日南下廣東,為港珠澳大橋主持開通儀式,這次南巡被視為中央政府對推動大灣區發展的高度重視。在緊密的行程中,習近平還特地安排視察位於深圳市的前海,讓外界解讀為前海除了是市政府的重點發展項目外,同時亦受到中央政府的肯定和支持。
近日前海灣保稅港區有重要措施出台,有報章報道,深圳當局有意把前海發展為「海運國際中轉分撥集拼中心」,在前海灣保稅港區監管倉庫內,對境外進口貨物、國際轉運貨物、區內出口貨物,營造多國集運(Multi-Country Consolidation, MCC)的「前海模式」。在該模式下,企業可在前海實現全球攬貨、中轉分撥、進出口集拼等一站式業務,把全球各地進口、中轉貨物拼裝運抵前海灣保稅港區處理,然後直接經空運出口。現時香港港口主要是以中轉貨運為主,這個措施將進一步影響香港港口持續下跌的吞吐量。
報道更指出,深圳航運界在會見業界人士時,呼籲業界把海外經香港中轉運輸的業務搬到深圳前海進行。由此可見,香港港口業的地位實在岌岌可危。
南沙港急速冒起
今年6月,深圳市政府推出《關於促進深圳港加快發展的若干意見》,詳細列出一系列建議,提出把「深圳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深圳港打造成為綠色智慧的全球樞紐港」和「與香港共建國際航運中心」的發展目標,並以前海為平台探索建設深港組合港。對香港來說,建設深港組合港是危是機,還未可料,當中或多或少有挾香港以挑戰新近冒起的南沙港。
大灣區的發展,重點應在於優勢互補。多年來,香港、深圳及廣州3個主要港口,按各自獨特的定位及分工。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已破格進入由國務院副總理韓正任領導的大灣區領導小組,可藉此機會,提出建立協調區內各個港口的經營及分工,善用資源,減少內耗,以達致互利共贏的目標。香港作為國際中轉的樞紐港,可繼續發揮其為南中國轉口的重要作用;深圳港口較鄰近生產地,可以出口為主;廣州則主打內貿,再以其他小型港口支援各大港區。
積極應對周邊的競爭
林鄭月娥理應把握躋身中央架構的機遇,以前瞻的目光,推進香港、深圳及廣州3個大灣區港口群清晰分工,共同爭取貨量。很可惜,行政長官最新一份《施政報告》中,「航運及物流」一節並未觸及港口未來發展。
面對吞吐量持續下滑的困局,香港港口業界更應自強,破舊立新地積極應對周邊的競爭,不然在中美貿易戰和周邊競爭的雙重夾擊之下,貨運量只會進一步萎縮。
最近有來自香港恒生大學(前身為恒生管理學院)的學者建議,葵青貨櫃碼頭可利用資源共享,提升港口的吸引力。例如,碼頭營運商可分享泊位、吊機和貨櫃堆場等設施,以及在操作系統上合作,減低貨船在碼頭外等候、裝卸貨的時間。如貨櫃碼頭商能參考相關建議,聚首一堂商討碼頭之間協作的最佳方法,應有助香港港口應付鄰近港口的挑戰。
原刊於《信報財經新聞》,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貨櫃碼頭前景系列之八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