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本年一月份的內地報告顯示,廣東省的GDP已經超越了亞洲四小龍的南韓,南韓(GDP)的經濟體量是全球第10名,居四小龍之首,即表示一個廣東省的經濟表現就已經比全球第十經濟體還要好,僅次於意大利。
廣東省GDP超越南韓
廣東省統計局1月20日公佈的數據顯示,根據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結果,2021年廣東地區生產總值為124369.67億元,同比增長8.0%,兩年平均增長5.1%,是全國第一大省,超越南韓的GDP。廣東省是世界工廠的工廠,亦即表示經濟模式十分外向,受世界經濟榮枯的影響非常大,其中廣東省的主要產值集中在珠三角地區,亦即是我們所稱的大灣區。
韓國人口大約有5200萬,而大灣區有大約7000多萬人口,整個廣東省大約有1.26億人口,所以區內的人均收入依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共同富裕下的大灣區教育需要
隨着社會的發展,工資上漲及土地成本飛升等因素,大灣區內的人口紅利優勢漸漸消失,區內產業鏈亦需要升級,由低端產業鏈向中高端產業鏈進發,若要順利升級,需要高等教育及有創新能力的人才配合。
大灣區內的居民已是全面小康,國家下一個目標是共同富裕。有研究指出,到2035年,廣東省的GDP會翻一倍,在這種情況下,區內會形成一批龐大的中產階層。他們對生活質素的要求相對較高,無論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對素質都有要求。
在朝向高收入國家、實現共同富裕的過程中,他們對子女的教育尤其重視。社會的結構改變了,人民富裕了,重視子女的未來發展是理所當然。在這轉移的過程中,高等教育扮演了一個重要作用,一個地區性高等教育協作組織漸漸成形。香港能否擁抱這個機遇,利用自己獨特的優勢打造一個大灣區教育新樞紐?北部都會區(下稱北都),可能可以提供土地及配套讓目標達到。
大國博弈,競爭的是人才
科技發展一日千里,隨着人工智能(AI)的發展,早前常有爭論現在的教育制度會否被顛覆。但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簡稱經合組織(OECD)發表報告指出:教育依然被認為是經濟競爭的基礎,大多數國家將繼續努力普及從幼兒到高等教育,正式文憑依然是生存的主要通行證。
大國博弈,現在各國競爭的不再只是知識,而是有創意及有創新思維的人才。因為創新的思維是推動已有知識的優化、進化與創新的關鍵。網絡上有大量知識可以隨時供我們搜尋,人工智能的計算速度比人腦快太多了而且精確。將來,我們可能不用再花大量的時間去學習一些AI能在短時間處理的知識。有品德的、有創意及創新的人才在現代的社會裏顯得十分重要。
透過地區性協作,培養及吸引人才
深圳是內地其中一個科技之都,很多科技巨頭的總部或地區總部都設於深圳,例如騰訊、華為及金碟等著名科企,其中很多科企總部位於深圳大學附近。科技行業最注重研發及創新,其中以華為最為人所樂道,華為總裁任正非曾經表示:敢於敞開胸懷,吸引全世界最優秀的人才。
「不僅要引進來,還要激發好,更要能幹出成績。要主動擁抱不同國別、不同種族的優秀人才,加強對跨專業、交叉學科人才的獲取與使用,不斷提升創新能力」。從企業競爭人才的緊張程度可想而知,現代社會對人才的渴求比過往有過之而無不及,不過就更注重人才的科研及創新能力。
香港的北都跟深圳只有一橋相隔,由洪水橋去深圳大學約半小時;由深大到廣州中山大學約二小時;深中通道於2024年落成後由深圳前海到中山大約半小時,而到珠海約一小時左右,再由珠海到香港約一小時。這個一小時生活圈的形成會讓大灣區的人流及物流更快更順暢地互動,隨着經濟進一步發展,對高等及優質教育的需求會愈大。
我們可以在這裏為香港的高等及優質教育發展做點事嗎?如設立一個地區性的協作計劃,跟深圳及廣州等高等學府合作,利用北都的土地資源,在那裏設立研究院再配合新田科技城的發展,以滿足區內對優質教育的需要。
另一方面,設置成果轉移轉化平台及搭建科技資源共享平台等,成為創新技術及創新方案的提供者,透過把香港高等院校在基礎研究的優勢,通過平台轉化為對大灣區內的企業提供轉型需要的技術;優化優才、專業人士及企業家入境計劃及創科實習計劃等;利用香港的優勢如法律、地緣及語言優勢,吸引大灣區內甚至全世界的人才匯聚香港,並留在香港或大灣區工作,拉動產業轉型,產業互補,提升整個地區的競爭力,達至共贏。
參考資料:2021年9月15日,經合組織(OECD)發佈《回到教育的未來:經合組織關於學校教育的四種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