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教育可如何推動香港青年走進大灣區

今時今日培養新一代正面和積極的價值觀,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建立堅毅精神、勤勞盡責的核心價值,不但有助國民身份認同的建立,更能促進中港融合,間接可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近期的重要發展戰略,區內包括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以及深圳、廣州、珠海、佛山、江門、肇慶、惠州、東莞、中山等9個城市,旨在加強區域協同合作,促進經濟融合,鼓勵交流互動。

大灣區城市迅速發展,生活出行日益便利

為協助新一代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帶來的機遇,香港特區政府推行了「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和「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 」,為香港青年提供更多機會走進大灣區。

就香港新一代對大灣區發展的看法,早前南都民調中心發佈過,《在粵港澳青年大灣區認同度調查報告》,受訪者主要對象是北上就學讀書、就業創業或居住生活的在粵香港青年,當中超過九成對大灣區發展前景有信心,其中表示「非常有信心」和「比較有信心」的分別佔53.46%和38.81%,而25至35歲的受訪群組更有62%表示「非常有信心」。

至於表示願意繼續留在廣東發展,以及願意介紹親朋好友到廣東發展,表示認同的亦高達九成以上。研究報告又指出受訪的香港青年對大灣區城市的迅速發展,生活出行日益便利,社會治安穩定均留下印象深刻,而內地的「新四大發明」(即高鐵、掃碼支付、共用單車和網購)也大大提高生活效率,是香港青年願意留下工作、創業和生活的原因之一。

內地的「新四大發明」(即高鐵、掃碼支付、共用單車和網購)大大提高生活效率,是香港青年願意留下工作、創業和生活的原因之一。(Shutterstock)
內地的「新四大發明」(即高鐵、掃碼支付、共用單車和網購)大大提高生活效率,是香港青年願意留下工作、創業和生活的原因之一。(Shutterstock)

所謂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這些在大灣區生活的香港青年有其親身體會,其意見當然可信性極高,並深刻展現了在粵發展的香港青年對大灣區的認同程度。

未親身經歷者仍有刻板印象和集體偏見

然而,這些見解和研究結果鮮為香港傳媒報道。反之,一些以訪問在港青少年的民意調查,就展現了截然相反的圖象,例如香港民意研究所公布的調查,就發現只有近三成受訪者表示願意到大灣區定居或工作,不願意的大約五成,其中12至29歲組別中更有近八成的受訪者表示不願意到大灣區定居或工作。

其實,12至18歲人士仍未成年,心智未成熟,且仍處於就學階段,將他們納入研究範圍實在令人費解,而他們入世未深,甚至未選定大學科目,故未有志向走進大灣區亦不足為奇。此外,他們也可能受本港主流傳媒影響,或受社交媒體和同儕之間形成的刻板印象和集體偏見所左右,所以學校教育在這方面就顯得非常重要,期望可以發揮撥亂反正的作用。

就以價值教育為例,教育局早前公布了《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文件羅列了十大優良的價值觀,當中包括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國民身分認同、承擔精神、誠信、關愛、守法、同理心、勤勞等,旨在鼓勵學校在現有基礎下加強情意價值教育,培育莘莘學子正面的態度和價值觀,協助他們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在學業、生活和成長中遇到的機遇和挑戰。

此外,文件亦強調價值觀教育應以中華文化作為主幹,貫通不同範疇,以跨學科的模式推動價值觀教育,如國民教育、生命教育、媒體及資訊素養教育等,以建立國民身份認同。事實上,不少社交媒體、網上資訊充斥着對國家和香港的負面信息和偏見,所以要讓新一代建立正面價值觀,掌握分析和判斷真偽的能力,有助他們明辨是非,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粵發展的香港青年對大灣區的認同程度高達9成。(Shutterstock)
在粵發展的香港青年對大灣區的認同程度高達9成。(Shutterstock)

強化新一代正面態度,有助推動中港融合與發展

至於從價值教育的層面,正確認識國家歷史、欣賞中華文化及傳統價值觀,培養對國史的溫情和敬意,對國家發展的承擔感和責任感,對中港兩地制度差異的同理心和包容之心,都有助強化新一代對國家的正面態度,有助推動中港融合和大灣區發展,達到人心相通的目標。

平心而論,上一代香港人的國家民族意識較強,他們的父母或自內地移居香港,親戚家人或身處內地,入讀表格和學生手冊上必填的個人資料包括「籍貫」一項,每年都要陪同父母回珠三角地區探親,擁有濃烈的鄉土情懷,對國家的發展有切身體會和觀察,沒有新一代青年對祖國的疏離感。

因此,改革開放之初,上一代港人北上就業、旅遊、探親交友實屬平常,那時候中學或大學畢業或假期旅行的目的地也不是今日流行的日本、韓國或台灣,而是祖國的山河大地;在國家推行經濟改革時,即使國家發展較為落後,不少港人都勇於北上闖蕩和拚搏,而非今日一代的嬌生慣養,不想離開自身生活的舒適地帶。

因此,今時今日培養新一代正面和積極的價值觀,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建立堅毅精神、勤勞盡責的核心價值,不但有助國民身份認同的建立,更能促進中港融合,間接可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

黃家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