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在美國政商界有多大影響力?

在歐美上市的俄羅斯企業受制裁影響股價大插水,市值大削九成,但是卻有華爾街巨頭成為金融市場上的逆行者,毫不畏懼入市掃俄羅斯貨,為什麼?

拜登和習近平視像通話後,直接反應就是美國上市的中概股爆升,市場反應無疑對於拜登強調無意啟動「新冷戰」多了一些理性預期;或者反過來說,這兩天市場已經估計美國目前不會或不敢貿然對中國加大制裁,以免令經濟環境更趨惡化,不利美國加息來壓制通脹、逼使資金回流。

中美雙方仍各說各話

但是從中方和白宮各自發出的新聞公報,雙方仍然在各說各話。

拜登重申,美國無意同中國打「新冷戰」、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不會強化同盟反對中國、不支持「台獨」、無意同中國發生衝突。但是拜登希望說服習近平,至少放棄任何支援俄羅斯的想法,強調中國應該明白,他們的未來應該寄托於美國、歐洲以及世界上其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不應與普京站在一起。同時也一改以往指中國不依從國際準則的說法,反過來說習近平將自己視為重塑和完善國際體系的建築師。

習近平就指出,烏克蘭局勢發展到這個地步,是中方不願看到的,國家關係不能走到兵戎相見這一步。中方歷來主張和平,反對戰爭,這是中國歷史文化傳統;中國向來從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出發,獨立自主作出判斷,倡導按照《聯合國憲章》,主張共同、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

但是,中方也以兩句老話表明美國必須調整政策,「一個巴掌拍不響」、「解鈴還須繫鈴人」,關鍵是當事方要展現政治意願,找到妥善解決辦法,其他方面可以、也應當為此創造條件。當務之急是繼續對話談判,防止出現人道主義危機。長久之道在於大國相互尊重、摒棄冷戰思維、不搞陣營對抗,逐步構建均衡、有效、可持續的全球和地區安全架構。

拜登希望說服習近平,至少放棄任何支援俄羅斯的想法。圖為中美元首視像峰會。(亞新社)
拜登希望說服習近平,至少放棄任何支援俄羅斯的想法。圖為中美元首視像峰會。(亞新社)

烏克蘭態度軟化

美國改變態度可能和俄烏局勢已經逐漸明朗有關。儘管歐美一直指俄軍進度不如預期,日本更認為烏克蘭有力抵抗俄羅斯,但從烏對歐美援兵死了心,知道歐美不會軍事介入後,談判態度就顯得軟弱,不但一開始就否定加入北約外,並且迅速同意俄羅斯提出成為中立地區的要求。

在剩下的幾個要求,確認克里米亞重歸俄羅斯,估計也已經「生米煮成熟飯」,不會形成障礙;至於承認頓巴斯兩國獨立,如果在《明斯克協議》得到重新確認下,俄羅斯應該會讓步;至於非納粹化和非軍事化,俄軍早就集中攻擊「亞速營」根據地Mariupol,幾乎將當地完全摧毀。「亞速營」被普遍視為有納粹傾向的烏克蘭軍事組織,明顯相信造成「既成事實」比較成為協議條款更為有效。

美國不乏質疑北約、烏國聲音

在事件中還有一個重要情況特別值得中國關注:俄羅斯的影響力,特別在美國政界內的影響力,這反映在美國的傳媒和政界對引起俄烏衝突的反對聲音。儘管在俄羅斯入侵下所有人都譴責軍事行動,但無論是美國前軍方人員、國會議員都曾經質疑,北約東擴引起俄羅斯憂慮,是引發衝突的原因。

美國民主黨參議員桑德斯 (Bernie Sanders)曾經於2月初,在國會指美國對俄羅斯的指責攻擊是虛偽的。美國過去一直踐行門羅主義,非法推翻了十幾個別國政權,美國應該認識到俄對北約擴張的擔憂。北卡羅來納州、年僅26歲的共和黨眾議員考索恩(Madison Cawthorn)稱澤連斯基是「暴徒」,指烏克蘭政府非常腐敗,只是宣揚意識形態來誤導美國。他認為烏克蘭政權「令人難以置信的邪惡」,澤連斯基和他的團隊正試圖向華盛頓提供虛假信息,將美國拖入衝突。

當多家美國企業都紛紛撤出俄羅斯,但被視為共和黨的主要金主,以煉油業起家、具有領頭地位的科氏工業集團(Koch Industries)宣布,將堅定續留俄羅斯。領導科氏集團的億萬富翁、董事長科赫(Charles Koch)表明,前總統特朗普選擇支持不插手俄烏戰況,在共和黨內部已經引起風浪。

儘管這些看來只是對事情的另一種看法,但是在美國對俄全面打壓下,這些反對聲音並不尋常。不可忘記,美國指控中國新疆的強迫勞動,甚至是種族滅絕這種全無證據的荒謬指控,在美國政府、國會和傳媒都是一面倒,全無反對聲音的,這充分說明俄羅斯在美國的滲透遠勝於中國。

被視為共和黨的主要金主,以煉油業起家、具有領頭地位的科氏工業集團宣布,將堅定續留俄羅斯。(Shutterstock)
被視為共和黨的主要金主,以煉油業起家、具有領頭地位的科氏工業集團宣布,將堅定續留俄羅斯。(Shutterstock)

華爾街巨頭  掃俄羅斯貨

俄羅斯對美國的滲透也造成了「通俄門」事件,但同樣地,這並未妨礙俄羅斯在美國政商界發揮影響力;很大程度上,所謂「通俄」只是俄羅斯向美國學來的慣技。美國一向在全世界利用商業活動和NGO滲透政商界,通過為政商界人物或關鍵的中間人提供間接利益,從而推動有利於美國的行動和輿論,早已是司空見慣,只是同類事件出現在俄羅斯對美國的滲透,就被無限擴大。

事實上「通俄門」可謂近年來美國政壇上兩黨戰況「反轉再反轉」的例子,或者最終只能說明美國政界內極盡污穢的現實。起初由希拉莉(Hillary Clinton)的「電郵門」洩密,到特朗普向俄羅斯隔空喊話:「俄羅斯,我希望你能幫忙找到希拉莉不見了的那3萬封郵件」,然後希拉莉競選團隊指特朗普在競選中和莫斯科合作,對民主黨進行黑客攻擊,美國政界內就出現一片「捉鬼」現象。

但在當政的共和黨阻撓下,結果沒有找到明確證據。最新的轉折卻是賊喊捉賊:美國司法部2月向法院提交文件,指出最早向FBI提交「通俄門」有關證據的網絡安全律師蘇斯曼(Michael Sussmann)的幕後僱主其實是希拉莉。

正當歐美正鑼鼓喧天地制裁俄羅斯時,或許美國金融市場的一種行動更值得關注。在歐美上市的俄羅斯企業受制裁影響股價大插水,市值大削九成,但是卻有華爾街巨頭成為金融市場上的逆行者,毫不畏懼入市掃俄羅斯貨。他們為何可以不受制裁行動的限制?他們為何敢於違反禁令?更關鍵的是,他們是否對未來這些企業能夠解除制裁而充滿信心?

或許從美國上市的中資概念股過去兩星期的「過山車」表現,多少説明了問題。

霍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