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2日,筆者出席了政府某個委員會的會議,並提出若粵港澳大灣區能成功地推展,將刺激香港經濟的增長,製造更多就業機會,驅使對人才的需求進一步增加。由於在大灣區發展的種種便利,以及蓬勃的商機,相信會有更多香港的人才到香港以外的大灣區城市發展。因此,本港人才供應可能會削減。
翌日,國務院宣布關於取消一批行政許可等事項的決定,其中包括取消台港澳居民在内地就業許可事項。取消審批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將盡快出台配套政策措施,進一步便利港澳居民在内地就業、創業。由於產業結構的變化,香港早已步入人才荒的年代;在人口老化的趨勢下,我們亦會面對人手短缺的問題。如北上就業繼續拆牆鬆綁,但我們對人才南下依然高豎壁壘,必然窒礙香港經濟的健康發展。假若香港不能適時吸納人才,聰明的僱主很可能把工作崗位遷移至大灣區內的其他城市。所以,保護主義的概念,只會令到香港得不償失。
科技大學到廣州辦學
上周末是香港科技大學內地生校友會第四屆理事會的就職典禮。本人身為該會顧問,應邀出席。當天承蒙史維校長親臨主禮;原來,9月1日正是史教授正式履新科大校長的第一天。史校長向在場來賓親述他發展科大的鴻圖大計,其中一個重點是在廣州開辦分校。史校長提到無論在什麼地方開辦分校,其教研系統都要和香港的校區一致。分校所開辦的學科,亦應和本港校區互補長短。史校長要在廣州開辦分校的決心相當堅定。他分別和國家教育部、本港特首、中聯辦以至廣州市政府等相關單位聯繫溝通。如果真能落實在廣州辦學,將會是研究院先行,然後才開設本科課程。
其實,本港的大學到內地辦學,早有成功的先例。數年前,香港中文大學在深圳創辦了一所分校──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該校的畢業證書跟在沙田校園上課的同學所拿的畢業證書無異,同樣受到香港政府的承認。中大(深圳)在創校短短幾年間已辦得有聲有色;除有數位諾貝爾獎得主受聘於該校外,所錄取新生是全國高考最頂尖的1%同學。上屆高考廣東省理科第一名狀元入讀該校;另有一名獲美國史丹福大學獎學金的內地生放棄該大學學位而入讀中大(深圳)。筆者隨便和幾個中大(深圳)的應屆畢業生寒暄,發現他們很多都獲英、美等頂尖大學爭相招攬入讀研究院課程;其中包括英國的LSE,牛津大學,美國的康奈爾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芝加哥大學等等。
香港其他的大學在粵港澳大灣區內也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展望未來,如果香港能吸納到這班接受港式教育栽培的大學生南下,對於解決人才荒的問題定能起直接的幫助;長遠而言,更能提升香港的競爭力。這些來自大灣區內的尖子,可幫助香港企業開拓大灣區內的商機,起互惠共贏之效。希望特首在新一份的司政報告內,也會有一些具體措施去吸納粵港澳大灣區內的精英來港發展。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