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逢距離美國中期選舉不足100天,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於2022年8月2日晚上匆訪台灣,旨在透過外交曝光率,為民主黨製造選舉有利因素,卻惹來外交爭議,損人不利己,長遠使美國、台灣和中國大陸3方皆為輸家。
破壞美中互信基礎 鞭長莫及亞太盟友
佩洛西攜帶政治目的訪台,使脆弱的美中關係更添裂痕。佩洛西作為美國眾議院議長,同時是民主黨成員,深信訪台引起的外交亮點有效刺激民主黨選情。美中關係錯綜複雜,敵對與合作並存,而台灣問題是最敏感的核心。美國與中國大陸在台灣問題的共識,只有「一個中國」原則和3個聯合公報。適逢美國即將舉行重要選舉或存在國內矛盾,均以台灣問題作為轉移視線的工具。
歷年來發生3次台海危機,使美中關係跌落冰點,將特定時期的蜜月期成果一掃而空。拜登從對佩洛西到訪台灣的模糊態度,至今為其辯護;佩洛西亦宣稱美國支持維持台海現狀。但面對中國大陸的抗議,佩洛西一意孤行,顯示美國傾向採取灰色地帶的外交姿態,期間高調與「民主運動」人士會面,使中國大陸的處境變得尷尬。佩洛西訪台衝擊中國大陸的底線,徹底撕裂美中關係的互信基礎。
佩洛西訪台引起的注目,間接削弱美國在其他亞太盟友的地位。美國在亞太的夥伴屬於利益共同體,雖然在國際關係和政治體系上傾向美國,但在地緣政治和經濟貿易上較靠近中國大陸,一直在大國競爭中保持微妙的平衡。除日本外,美國的亞太盟友相對平靜,因為難以在美國與中國大陸之間找到合適的位置,如澳洲經濟嚴重依賴中國,有將近三分之一的出口輸往中國。韓國總統尹錫悅以休假為由拒見佩洛西,實際不希望在美國和中國的中二擇其一。
而且,美國的亞太盟友只在特定領域互相依賴,卻在部分領域存在爭議。日本與台灣和韓國分別存在釣魚台和獨島的領土爭議,且3方因慰安婦問題喋喋不休,夥伴之間並非高度信賴。中國大陸派遣解放軍在台海進行軍事演訓,台灣和美國只能口頭抗議,削弱佩洛西「支持」台灣的成效。亞太各國均希望維持台海現狀,避免與中國大陸直接衝突,佩洛西訪台明顯沒有與諸國商議,在外交上並無尊重亞太盟友。佩洛西訪台增加亞太盟友的外交成本,打破身處之間的微妙平衡,以及抵消美國在亞太各國的威望。
全面制裁台灣領域 加劇島內獨統對立
佩洛西訪台後,台灣如料遭到中國大陸全面制裁。中國大陸宣稱解放軍於2022年8月4日至7日於台灣環島劃分6大區域,進行軍事演訓,組織實彈射擊,形同封鎖台灣,宣示擁有台灣的主權。佩洛西訪台將永久打破兩岸模糊的安全關係現狀,更為中國大陸提供踰越「台灣海峽中線」、於台灣環島恆常化軍演的藉口,軍艦進出將成為常態,兩岸的緩衝地形容虛設。
此後,中國大陸以衛生為由,制裁台灣食品進口,包括柑橘類水果、冰鮮白帶魚和凍竹莢魚,而台灣107間餅乾、糕點、麵包註冊編號廠商中,有35間呈現「暫停進口」。根據台灣財政部統計資料,2021年對中國大陸出口調製食品出口金額達約6.46億美元,中國大陸和香港共佔約30%,業界將難免蒙受損失。另外,中國大陸亦停止向台灣出口天然砂,中國大陸提供砂石佔業界約50%,依賴甚重,未必能短時間內向其他地區尋找替代品。中國大陸面對美國日益激烈的挑戰,對台灣政策正逐步傾斜至武統,並逐步透過貿易封鎖收緊台灣的生存空間。
兩岸矛盾日漸擴大的同時,台灣島內的對立更趨嚴重。台灣在2020年的總統選舉中,島內綠營和藍營受困於意識形態束縛,民主進步黨的蔡英文憑藉57.13%得票率,壓倒中國國民黨的韓國瑜(38.61%得票率)。綠營的得勝,忽略平衡藍營的聲音,及後政治凌駕民生,對立情緒持續高漲,兩岸關係漸趨緊張,更甚於以往3次台海危機。
佩洛西訪台加劇綠營和藍營的對立,其中獨派「台灣國」和統派「中華統一促進黨」分別刻意迎接和抗議,惹起為台灣帶來戰爭的辯論,辯論日益激烈,民眾對意識形態被綁架產生政治無力感,降低政府的管治威信。綠營和藍營南轅北轍的政治主張正將台灣推向兩極化,逐步喪失「妥協的藝術」,遑論回歸民生和經濟發展。
侵犯中國領土主權 虛應反對挑釁陸續
在中國大陸的角度,佩洛西訪台衝擊其領土主權成為主流論調。中國大陸重申擁有台灣的主權,並從歷史和法律的角度佐證,指出佩洛西訪台違背「一個中國」原則和3個聯合公報。美國警告中國大陸不應以此增加軍事活動,用意在不斷以灰色地帶試探中國大陸的底線,即假裝沒有把台灣當作獨立國家,卻持續對其出售武器,以及偶有高級別政客到訪,建立實際上的對等關係,從介乎地區政府與國家之間的政治實體,過渡至國家。
美國更喜見中國大陸擦槍走火,以更進一步的軍事衝突危機,藉機打擊中國大陸的現代化進程。在政治制度上,美國傾向於民主國家,中國傾向於民族國家。美國輕視中國大陸「自古以來」歷史基礎衍生的領土主權論述,對「一個中國」原則的國際共識陽奉陰違;中國大陸則強調「民族復興」的使命,背後潛藏對歷史屈辱的控訴,強調台灣同胞皆有責任保衛「領土主權」完整。美國不斷挑戰中國大陸強調擁有的台灣主權,台灣問題注定是雙方的死結。
中國大陸面對佩洛西訪台,反應「恰到好處」,卻惹來國內壓力和國際挑釁。佩洛西猶豫訪台前,《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建議解放軍伴飛和擊落佩洛西專機,讓廣大市民泛起亮劍的躁動。結果,中國大陸深思熟慮後,並沒有衝動發起軍事衝突,而是透過軍事演訓、貿易制裁和外交抗議等回應。然而,這一系列措施在民族主義者面前略顯雞肋,形成國內政治壓力和壓縮輿論空間,華春瑩不得不以「相信中國人民是理性愛國」打起圓場。
再者,中國大陸的回應或助長西方國家以外交訪台的灰色地帶挑戰其底線。《衛報》報導英國下議院將於同年11月訪問台灣,表達對台灣的「支持」。英國與美國形影不離,佩洛西安全「達陣」台灣,或對英國隨之對「一個中國」原則陽奉陰違,更為其他國家以訪問台灣投石問路,作為大國博弈中政治取向的表態,孤立中國大陸。七大工業國組織(G7)更指責中國大陸的回應「導致不必要的升級」,中國大陸以八國聯軍之役的歷史記憶反駁,但不被民主國家理解,相反被解讀為「中國威脅論」的護航。佩洛西訪台刺激國際挑釁中國大陸,政治操作陸續有來。
由是觀之,佩洛西訪台只是激化台灣問題的導火線之一,對美國而言,此舉除加劇美中矛盾外,亦使銳意在美國與中國大陸之間取得微妙平衡的亞太盟友處於尷尬;對台灣而言,中國大陸的制裁限制島內的發展,以及加劇尖銳的意識形態矛盾;對中國大陸而言,對外界挑戰「領土主權」的忍讓漸至臨界點,民族主義的軌跡逐漸偏離,陸續的國際外交挑釁更使全球格局趨兩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