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豪:港人對完善選舉制度後新議會的期望

完善選舉制度後的立法會,有利於社會不同階層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改善政府服務,也和國家提倡的「共同富裕」目標一致。

過去兩年,香港經歷種種嚴峻考驗,中央政府先後為香港制訂《港區國安法》和完善選舉制度,不但對一國兩制的實踐有關鍵而深遠的影響,亦為香港實現由亂轉治、由治及興打下基礎。而完善選舉制度後,首場立法會換屆選舉將會下月19日舉行,不但具有重大象徵意義,亦承載着廣大市民對香港實現長期繁榮穩定的熱切期盼。

筆者認為,社會對新時代、新制度、新氣象的新議會,有三大期望:

一、聚焦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摒棄以往泛政治化的亂象

新制度下的立法會選舉,在地區直選的界別,不再使用過往的比例代表制,改為雙議席單票制,在全港十大選區合共產生20個議席。在以往的制度下,一些路線特別進取、甚至極端的小眾政團(例如某些鼓吹港獨、自決的組織),只要取得少數偏激支持者的選票,便可穩獲議席。

改制後,則可確保當選的議員,是獲得所屬地區大部分選民支持,鼓勵他們代表當區最廣泛、最共同的利益發聲。換言之,我們可期望新的議會在「愛國者治港」的原則下,代議士不會再討好一小撮意見極端、而且往往只關心政治立場的選民,而是真心誠意為廣大市民最貼身的社會、經濟、民生議題而工作。

改制後可確保當選的議員,獲得所屬地區大部分選民支持。(亞新社)
改制後可確保當選的議員,獲得所屬地區大部分選民支持。(亞新社)

二、更好融入國家大局,把握發展機遇

優化後的選舉制度亦改變了部分功能界別的組成,例如資訊科技界改為「創新科技界」,選民基礎則由以往個人票及團體票的混合模式,改為由指定團體投票,選出該界別的立法會議員。

而這些有份投票的組織或機構,都對本港與國家緊密合作,推動創科發展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包括國家級的科研平台,如在香港不同大學所設的各個國家重點實驗室;與創新科技發展密切相關的公營機構,如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科技園、數碼港管理公司等;以及參與政府科創發展諮詢的學術組織和專業團體,如香港工程科學院、香港科學院等。

現時全球對經濟發展大趨勢的共識,都是以創新科技推動不同行業增長,為經濟增添新動力,改善人民生活素質。香港也不例外,再工業化、科研開支獲額外扣稅等,都是本屆政府為推動香港創科發展的政策和措施;更重要的是,當中不少更是牽涉到與國家緊密合作的項目,如位於河套地區的港深創科園及新田科技城等。

因此,作為有關界別的代表,很應該得到上述一系列與中港創科發展關係密切的機構的認同和支持。

有份在立法會選舉投票的機構,都對推動創科發展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Shutterstock)
有份在立法會選舉投票的機構,都對推動創科發展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Shutterstock)

三、更有利社會各界聲音平衡參與議會政治

新的立法會中,產生議席數目最多的是選委會界別,由1500名選委投票選出40名立法會議員。而現時的選委會和以住相比,則肯定更具廣泛代表性、更有利社會各界的均衡參與。例如,在以前已有的社會福利界及勞工界的基礎上,加入了60席基層社團界的選委。

換言之,有意爭取40席選委會界別的立法會議員候選人,或多或少都要得到這些關注基層及勞工權益的選委支持。整體而言,可以期望新的立法會議員,將需要回應有關界別的訴求,更有效地把基層的聲音帶入議會,有利於社會不同階層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改善政府服務,也和國家提倡的「共同富裕」目標一致。

總括而言,完善選舉制度的目標,除了是確保反中亂港的勢力不能混入特區政府的管治架構,同樣重要的是確保新制度選出的立法會,是真正體現香港社會最廣泛、最核心的共同利益,在監察特區政府施政的同時,為改善750萬港人的福祉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