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 Jan 22 2025 00:05:17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不要讓人才靜靜溜走

當全世界文明先進的城市,早已盯緊最重要的基建──人才,都想盡方法,用盡策略,在搶、在留、在育的三路並進,實踐人才大計的時候,香港必須跳出框框,以結果為目標。

九月艷陽天,世界各地的各級學校,很多都是莘莘學子的開學天。雖然疫情仍存困擾之勢,香港機場卻有人氣聚集,離港的主角多是前往英美求學的學生,大學為主體,中學也有好一些。

本港大學門檻高 考生溜走英美邦

雖然不是遠征沙場,不是前赴彼邦「捱騾仔」,但第一次遠行求學又求宿,人地生疏,文化生活飲食習慣,必須要統統適應。「在飛機上十多個鐘,要戴好口罩,免得中招,一到埗,立刻報安全,錢包、旅行證件、藥物,一定要跟身。到學校後,要即時再WhatsApp返港……」當配角,卻是經濟支柱的家長,總會作出依依不捨的叮嚀,在機埸的入閘處,邊揮手邊不捨地道別。

讓人更納悶的是,香港的大學,在世界前100位排名榜,不是有5所入榜嗎?小小的城市,足證整體大學水準有一定的斤兩,但為何這麼多在中學文憑試(DSE)考獲中上成績的,大多無法進入大學之門,就讀心儀的學系?是大學當局死守「矜貴」之門?中學普及教育出來的學生,難進精英大學的各「神科」學系,本來就是優良傳統,攻破不得?

但世界教育「市場」卻大有空間,香港境外的英美澳,是雙手歡迎這批考獲25分或以上成績的,前來就讀香港沒有學額剩下來的「矜貴」學系。當然,英美澳等地願意騰出學額「育才」的大學,大前提就是求學的,必須先付出巨額的錢財,從而鞏固自身作為國際教育樞紐的地位。

應視人才為基建 港校宜修教育船

當全世界文明先進的城市,早已盯緊最重要的基建──人才,都想盡方法,用盡策略,在搶、在留、在育的三路並進,實踐人才大計的時候,香港必須跳出框框,以結果為目標。各大學的學系,為何不可設立本科「自資」的名額,讓考獲中上成績的,能留在香港念大學,人才與錢財都能為港所用?教育最矜貴驗證,就要「天生我材必有用」,如何對25分以下的學生,幫拉帶扶,又是另一個故事。

得要承認,香港教育必須回應新時代,由政策到素質都要再提煉,但也不宜妄自菲薄,香港教育之船,遠超三斤鐵,足可成為大灣區乃至亞洲的教育樞紐。

原刊於《星島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何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