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 Jan 21 2025 05:47:53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灼見名家八周年論壇今舉行 探討後疫情時代香港新機遇

灼見名家八周年論壇周五(11月4日)上午假香港會議及展覽中心演講廳舉行,特邀請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先生蒞臨分享他的管治理念,行政會議召集人及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女士擔任主禮嘉賓。

疫情持續快將3年,香港經濟受到重創,百業待興,新政府上台有何新政扭轉劣勢?香港創科漸見成果,是否可成為經濟發展新引擎?灼見名家八周年論壇周五(11月4日)上午假香港會議及展覽中心演講廳舉行,特邀請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先生蒞臨分享他的管治理念,行政會議召集人及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女士擔任主禮嘉賓,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所長陳志武博士發表主題演講,房屋局、創科局二位局長及一眾專家學者針對疫情後的香港機遇分享真知灼見。

疫情影響深遠  專家匯聚探討機遇

文灼非社長致歡迎辭時表示,今次論壇首次由酒店移師會展舉辦。灼見名家兩年前以「後疫情時代世界新秩序」為題舉辦論壇,想不到兩年後疫情仍未結束,影響可想而知,因此今日邀請了數位十分有份量的演講嘉賓,共同分析探討香港當前面對的新機遇。

他表示很榮幸請到政界經驗豐富、從政毅力讓人尊敬的葉劉淑儀女士擔任今年主禮嘉賓, 而今次《施政報告》也發表了許多亮點,現場許多嘉賓將就《施政報告》發表獨特見解。他十分感謝一眾贊助機構的支持,論壇才得以成功舉辦,希望與會者有一個豐盛的上午。

一眾嘉賓舉行開幕儀式。
一眾嘉賓舉行開幕儀式。

葉劉淑儀:七人欖球賽是放寬防疫措施的考驗

葉劉淑儀表示,本周可謂「盛事之周」,多個國際級論壇及七人欖球賽在香港舉行,意味香港經濟正在復甦。她指出,國際金融領袖峰會的順利舉辦令人十分感動,即使美國政客打壓,依然有許多國際友人出席表達支持,也表示很高興能夠回來香港,包括瑞士國際結算銀行領袖,這有賴香港深厚的基礎。她又形容,有朋友無法到場是舉辦盛事常有之事。

她又稱讚金管局邀請中央財金官員來港說明中央財金政策,雖然中共二十大報告內容詳盡, 但不少人都忽略了新時代下中國的財金政策,如人民銀行行長易鋼便解釋了中國經濟現時 走向高質量發展、堅持改革開放,請大家不用擔心。她憶述  90 年代,不少西方專家如諾獎得主克魯格曼原來瞧不起中國的發展模式,認為是粗放式經濟,今天,中國已經過這個 階段,現時經濟布局已經改變,強調高科技及服務業等產業發展。

觀看疫情數據,她相信我們可以很快看到曙光,而國際七人欖球賽 3 日內將有 2 萬多人聚集,將是一個考驗,若確診數據沒有繼續上升,相信我們有條件進一步放寬防疫措施。內地方面,近日也傳出放鬆措施的利好消息,乘搭火車、飛機已不需事先進行核酸檢測,另外封區檢測也以最小範圍及最低成本為宗旨進行。雖然有指經濟數據差,她則反駁數據多有滯後,未必能夠反映現在實際經濟狀況。

她又建議,政府可取消股票成交印花稅,也不必一刀切取消房產印花稅,但在 7 年後退還印花稅予優才,政府還可以多做一些,對市場應該有一定的提振作用。

【專題討論一】政府管治理念改革須着墨更多

之後,房屋局局長何永賢女士、立法會前主席、香港政策研究所副主席曾鈺成先生、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系榮休教授雷鼎鳴博士、立法會議員李浩然博士參與題為「新局新挑戰」的專題討論,由灼見名家傳媒社長文灼非先生主持,探討《施政報告》提出哪些新猷或可改進之處,有助提升香港國際競爭力。

文灼非社長指出,「新局」除了表示新格局外,而且房屋局也是新局,不用兼顧運輸事務, 給予更多空間處理房屋問題,未來這個新局有什麼新猷?房屋局局長何永賢坦誠,挑戰  十分巨大,傳媒報道許多市民居於劏房之中,與國際金融中心形象形成很大落差,情況並 不理想。

她表示,以往政府着力開拓土地,但過程中遇到種種阻滯,令到公屋輪候人士愈來愈多。以往建屋方式也如葉劉淑儀形容”persperational”,往往依賴大量人力物力逐步興建,因此未來要使用更多新科技如BIM,加快建屋速度。另外,新型屋邨興建的同時,在公共空間設計上也注意到要提升市民的「幸福感」。

在邀請私營機構參建公營房屋方面,她表示許多政黨都有提及,預期下年首季可有詳情, 其中一種可能性是政府推出土地主動招標,有興趣的發展商可以投標,以折扣價售予市民, 而且政府不會回購,令發展商可注重房屋素質;另一種則是農地透過補地價轉變為住宅用地,政府或會提供地價折扣,同樣不會回購,希望做到「有為政府與高效市場的結合」。

曾鈺成表示十分肯定何局長及團隊的努力,但笑稱自己要扮演特首口中的「紅隊」,指出機遇以外也要看到挑戰,部分已在習近平的七一講話中提出來,「4個希望」中每一個都是一個挑戰。

李家超以4個標題作為《施政報告》主要部分,但是在提升治理水平方面着墨不多。他指出,習主席提出要改變管治理念,即是要重思政府及市場關係。當年私營參建公營房屋計劃正因為政府無法管控市場力量而推倒這一項計劃,現在重推這項計劃必須深思以往的教訓。

另外,他也指出習近平提出要破除既得利益,質疑是否因為這個原因約束了香港政府的創新動力?政府應否在這方面多點着墨?何局長在回應時表示,以往政府沒有使用創新方法加快建屋速度,是因為科技限制,科技發達給了我們更多契機,而不是既得利益問題。

雷鼎鳴博士表示,我們應該練「獨孤九劍」,尋找香港經濟的漏洞。香港的美元儲備以  許多有價值的服務換取而來,美國希望世界各地均借鑑香港。但這個世界許多政府施政不 是以自己國家利益為宗旨,而是以政客利益為主,因此作出不少經濟制裁及凍結財產行為, 香港面對這種情況應該怎樣做?

他表示,2014 年政府提出「未來基金」,投資在高回報產品對香港有利,但現在過多外匯儲備的情況對香港並不十分有利,因此不應再主張「審慎理財」原則。香港挑戰之一是人口老化,將會導致財政赤字不斷擴大,必須要開源,方法之一是投資土地,增加土地價值,北部都會區、交椅洲人工島正可以將外匯儲備改為增加土地資源儲備。

李浩然博士則表示,經濟模式改變,整個亞太區域都在搶人才招企業,而且科技已變為主要的推動力,香港必須主動出擊。但是創科產業有回報期長等缺點,因此需要政府參考新加坡等地,提出更主動的經濟政策。

另外,習近平七一講話及中共二十大報告應該合起來看,當中已多次提到要保持港澳資本主義制度、發揮優勢及特點,另外也首次提出要加強港澳與各地的連繫,反映出我們必須改變發展思維,「我家裏有不少鮑參翅肚,但是我不用之來煮佛跳牆,而是公仔麵。」

他表示,大灣區正好體現了我們「打群架」,綜合多項優勢產業與亞洲各地城市群競爭。大灣區要成功,除了制度及專業服務對接以外,我們也需要思考放置什麼戰略性產業,它們必須是我們有能力,以及人類發展必不可少的產業,例如新能源、醫療檢測技術等。

港深合作策略規劃顧問凌嘉勤教授提出,我們如何在經濟下行格局既定時,保持基建項目繼續運行?雷鼎鳴博士表示重點在於提升香港的生產力,而關鍵在於人才。香港有多個機遇,包括教育、醫療產業輸出,但欠缺人才,而現在人才政策十分保守,無法與深圳等地競爭,尤其是邀請「猛人」來港創造形勢。李浩然博士也表示政府可以更大力度吸引人才來港,尤其是科研項目的核心人物。

陳志武教授:世界二極化 香港難享百分百兩制

及後,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所長陳志武教授,以「後疫情時代的經濟前景」為題發表主題演講,他開首指出,提及,2022有三件大事改變了世界局勢,分別為:一、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重新把世界劃為兩大陣營;二、動態清零全面實施:顯現不同體制的差異。新冠病毒使體質差異從抽象變得具體;三、二十大召開:使戰略定位非常清晰,政治與經濟的定位不再模糊。

中國過去 40 年的奇跡依賴兩個核心條件,一為全球貿易秩序的轉變,二為世紀的工業革命,導致技術能夠既成熟又能完美地移動,而非依賴大部分歐美國家斷言的「大量便宜勞動力」(今天中國人口佔世界 20%,而 1830 年佔 40%,1913 年有 30%多)。他認為縱觀歷史,國家人口與 GDP 規模的相關度愈來愈低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大趨勢。

他指出,當今世界各國民粹主義興起、強人當政、排斥外國人、逆全球化;世界以價值觀建構陣營。中美要脫鉤,新冷戰在進行,這意味着「只談生意、只談賺錢」基於規則的國際規則已成為歷史──過去 40 年的國際環境已成歷史,未來的世界局勢,對於香港的商業與投資發展無疑是一大挑戰。那麼今後,香港「該怎麼辦」?

他總結有三:一、對香港:貿易業務繼續受脫鈎衝擊,金融中心地位雖然已經下滑,但仍 是競爭優勢所在 ;二、對個人投資而言:由於未來世界秩序、各國內部制度都變得動盪, 對金融資產不利,而物業資產會相對可靠,財富安全應是首要考量;三、對企業發展而言: 短線收益比長效收益更加可靠(尤其考慮通脹因素);百年老店難求難保。企業安全應放首位。自1949年公私合營、私有公司公有化後,市場、企業的不確定性將再現,香港即將重新面對挑戰。

答問環節由香港大學亞洲環球研究所所長鄧希煒教授主持,他指出不少人認為世界局勢從 一國獨大(unipolar)轉變到雙極(bipolar),未來會否走向多極(polypolar)的世紀秩序? 陳志武教授指出,俄烏衝突一事中可見,俄羅斯是「紙老虎」,因此要單獨建立一極,是 基本不可能。唯一的可能性是兩極:中國加上俄羅斯,印度等為一極;歐美加上北約等為 二極。「當然,香港在中國之外,也可以在兩極背景下,在金融市場、傳統貿易上重新定 位,也可努力守住香港在全球貿易上的權重及影響力,守住客戶和服務專業性。」

鄧希煒教授二問:「我們如何保住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香港應該(選擇不多的情況下) 如何保持它獨特的全球化性質和定位呢?」陳志武教授答:「對香港來說,一國兩制是根本的基礎,但是我們都知道,也許現在已經到達了一國兩制 2.0 版。在這個背景下,一方面我們強調香港實際上是中國的一部分,但是另一方面,其他國家也愈來愈視香港為中國 的一個城市。在這種情況下,香港未必能完全享受國際貿易上百分百的兩制,這是有難度的:在事關利益的情況下,我們希望香港是「兩制」,在其他方面,香港又強調「一國」。前幾天,我在美國商務部查找就業的數據,發現無法聯網。因為美國聯邦政府的網站已經 把中國的 IP 給封了,就像中國也同樣設置了對外的防火網。」

【專題討論二】創科是香港的唯一出路

接着,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博士、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盧煜明教授、香港城市大學副校長楊夢甦教授、啟明創投主管合夥人梁頴宇、中手游聯合創始人冼漢迪參與以「創科創未來」為題的專題討論,探討本地創新科技產業的前景,由香港中文大學工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主持。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博士表示,十多年前環境好,投身金融已經可以賺錢,24 年前香港面對回歸的轉折點,時任特首董建華力邀田長霖教授撰寫創科藍圖,可惜未有完全落實;24 年後香港同樣迎來轉折點,新加坡多項排名超越香港,多所跨國企業總部遷至新加坡,傳統道路已經很難走,香港必須要制定一個清晰的創科發展規劃,我們才知道下一步怎麼走,社會才有信心把創科之路走下去,更有效地聚集人才,12 月政府將發布新一份創科藍圖,《施政報告》已經提出八大策略重點,包括發展優勢產業、堅守國際化、科普、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等等。

被問到英國雖然不產出黃金,但是全球最大的黃金貿易中心,香港應該如何把握機遇,成為全球最大的中醫藥中心?孫東回應指出,我們希望建立一個國際化的醫藥研究中心,但是這個也需要和相關同事配合,之後再持續討論。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盧煜明教授表示,25 年來香港對創科的投入愈來愈大,投資一個項目由幾十萬港元至現今數億港元,教授就研發項目開公司的欲望愈來愈大,但是在生物科技發展方面仍有一些限制,例如數據無法過河;非內地居民也無法在內地開設相關公司;研發專利權無法自動在大灣區互相認受,如何這些問題可以解決,我們將可以把技術應用在大中華地區。孫局長回應時表示,兩地政府正在商談數據過河等項目,未來也有不少項目可推進大灣區創科產業融合。

香港城市大學副校長楊夢甦教授對孫東教授的判斷表示認同。他引用習主席的講話指出, 科技是生產力關鍵所在,而當中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香港在兩個因素擁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包括數間世界一流的大學、科研成果、2000 多名博士畢業生。但過去多年香港創科產業滯後,主要在於大學制度不鼓勵,甚至限制將科研轉化落地;其次香港欠缺學以致用的空間,城大舉辦HK TECH 300項目,正是為這些年輕人提供機會。

另外,《施政報告》提出多項搶人才措施,但是創科不光只是推進科研,更需要引導資金投入創科產業,傳統資金的分配方式也需要創新的模式,如特首所言「以結果為目標」。

啟明創投主管合夥人梁頴宇表示,有些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等技術公司在香港沒有名氣, 卻在世界擁有很大名氣,發展十分迅速,許多大型風投公司排隊給他們注資。因為市場、 國際政治局勢的衝擊,讓中國的企業家擁有了更多的韌性,也吸引了不少海外企業家、人 才回流。「香港之後的5年,一定要在創新科技方面,做出一定的成績──我們希望在之後,有香港的公司可以上到『18A』、『18C』的程度,去全世界比拼,走出香港、走出 中國。」

從生物科技的角度出發,香港現時發展新藥物需要在7個國家中起碼要兩個國家認可,當中不包括中國,這導致很多醫藥公司選擇在中國發展,她希望香港的衛生局可以為政策鬆挷,讓更多優秀的生物科技、醫藥公司順利、茁壯發展,而不僅僅是桎梏於制度,不全然固收守傳統的批核方式。

中手游聯合創始人冼漢迪表示,十多年來都國內舉行文化遊戲,近年在國內面對不少監管問題,例如考慮青年的遊戲時間限制等,但是不影響整個產業,因為不少遊戲的對象並非青少年。而不少公司也在香港看到很多機遇,有意尋找更多的機會、人才。

「這次的《施政報告》以前所未有的大力度支持科創、吸引人才。」他認同政府的努力, 但是很多香港 STEAM 相關學科畢業生選擇回流內地或到外地發展,或因為待遇優厚或慕名前往,如何不讓他們流失於美國華爾街、大灣區等?「香港政府可以如何在細節上、具體安頓這些人才?這可以成為其中一大考慮點。」「方向已經有了,在配套細節上應該可以更進一步。」

專題討論結束後,行政長官李家超先生發表主題演講。

延伸閱讀:〈李家超:香港已重返國際舞台中心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