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上世紀50、60年代,香港有《中國學生周報》,也有《青年樂園》。當年《青年樂園》的派報員石中英,於2013年7月17日在香港理工大學公開講座上,首度談及被視為「左派刊物」的《青年樂園》發展始末。講者於2014年2月19日將講詞增修訂稿交《大公報》發表,表示「謹以此文,獻給在1958至1967年間出任《青年樂園》社長的李廣明先生(又名覃剛)」。李廣明2014年1月8日辭世。本社獲石中英特別授權,輯錄10篇文章,以饗讀者。
其次是內容。李廣明社長和陳序臻總編輯認為:同期相比,《中國學生周報》比《青年樂園》更政治化。
《中國學生周報》在內容上有相當多政局的評述,政治理念的討論,而《青年樂園》周刊,在版面上,幾乎沒有涉及任何中國、大陸、台灣、香港的政治討論。陳序臻是這樣「定位」《青年樂園》的:
「同類刊物有《中國學生周報》。據讀者反映,他們不喜歡《中國學生周報》,因它談得太多政治。《青年樂園》則不同,只提供健康的知識。至於說《青年樂園》與一般綜合性報紙的「學生版」有什麼不同?當然有很大區別。它們只是發表學生習作和文章。《青年樂園》則是一份綜合性刊物。既有學生寫的文章、學校消息、笑話、小玩意……等,也有老師和社會人士寫的各自心得和作品;而更大量的則是各種各樣的知識(包括科學、文學、藝術、音樂、攝影、健康、生活修養……等等),還有學校諮詢、課餘生活……等等。實在太豐富了,一下子無法講得完。」
到底事實是否如此呢?不如,由我這個「派報員」向大家講述一些我個人的經歷,說說我所接觸認識的《青年樂園》吧。
1963年,即50年前,13歲的我在金文泰中學剛念中三,有一天,有一個同班好友,叫梁中昀(花名阿玀,已在2006年辭世),他問我,有一份青年周刊找學生派報員,挨家逐戶派發,派一份5分錢,問我去不去派?
就這樣,我隨梁同學上洛克道452號13樓《青年樂園》報社,逢禮拜三下午放學後一起動手「摺報紙」(社長、總編輯、編輯不時參與),把報紙摺好後,我便被分發一張有地址的訂戶名單,通常是同一個區的,大概4、50戶。我便拿着摺好的周報出發。到了晚上7時左右便把它派完,返報社取回酬勞,一般都有兩元左右,夠我上學一天的交通膳食開支。難忘的是到油麻地/深水埗區,那時60年代的海底隧道未建,從灣仔出發,要坐小輪過海,拿着地址找什麼砵蘭街、塘尾道,對一個少年來說無疑是一種歷練,而不只一次,上唐樓派報時,被撲出的狗嚇個半死,連人帶報滾下樓梯,弄得全身青紅瘀黑,實在難忘。
如是者做了近3年「派報員」,直到1967年初,因期近中學會考,要集中精神讀書,才結束這「童工」的生涯,但我還是衷心感謝《青年樂園》給了當年這個少年人一個機會,靠自己的勞動賺取一點生活費,並把「健康的知識」,不怕艱辛送到讀者家中。
幾年前,才在老社長口中得悉,與我同期當上「派報員」的少年人,日後有些當上中學大學的校長,有一個還當上了特區的財政司司長哩!
從「派報員」開始,我成為了《青年樂園》的讀者。
陳毓祥是漫畫版作者
還記得它的頭版是社會新聞。當時的我對社會問題並沒有興趣,故而一般會略去不看,只看文藝氣息較濃的「萌芽」版(初中),「大地」(高中)和「沃土」(青年作家),還有「新詩專頁」。至於「英文版」,不是我那杯茶。而漫畫版,卻是每期必看。昨夜與李廣明社長通話,他還告訴我一個「秘密」,要我一定要向你們提及,當年還在念中學的「保釣烈士」陳毓祥,也是《青年樂園》漫畫版的作者呢!在老社長的記憶中,陳毓祥的漫畫畫得不錯,很有創意。
在1963年末到1967年初,我作為《青年樂園》讀者「派報員」期間,對「報社」最深刻的印象還有一個當時惠澤學子的創新事物「課本出讓站」。從60年代開始,每年暑假,在那小小500平方英尺的報社內,都堆滿了「二手」教科書,由讀者自行管理,義務進行「從收書、定價、分類、出讓、收錢、結帳、退款到退書」。《青年樂園》只是提供一個開放的平台,沒有收取一分錢交易佣金。這亦是讀者喜愛《青年樂園》之處,它有一種親和力和互助互愛的精神。當今立法會主席曾鈺成之妹曾子美,她曾對我說,她第一次到報社,便是同學帶她到「課本出讓站」,那熱鬧互惠的情況,至今難忘。
至於曾子美的哥哥,在大學時代是《青年樂園》的「學生編輯」,聽說當年讀理科的曾主席,幫助《青年樂園》編寫一些中學會考的模擬試題,惠澤莘莘學子呢!仍在金文泰唸書時期的盧偉鑾教授,也曾為《青年樂園》編寫過學校特輯呢!(註:2014年1月12日,在李廣明社長廣州銀河園的葬禮上,這兩位李社長最感自豪的《青年樂園》昔日「學生編輯」,均致送了告別花圈。)
原刊於《大公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流金歲月》第一集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