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書展作家講座之「葛亮:《北鳶》——淡筆濃情下的民國生態圖景」

「鳶」者,風箏也。耗時七年,被評論家王德威評為「當代華語小說界最可期待的作家之一」的葛亮,日前在台灣出版最新長篇力作《北鳶》。這是葛亮繼《朱雀》之後,其「中國三部曲」的第二部。
葛亮對「北鳶」這一書名做了解釋,「出自曹霑《廢藝齋集稿》中《南鷂北鳶考工誌》一冊。曹公之明達,在深諳『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之道。字裏行間,坐言起行。雖是殘本,散佚有時,終得見天日。管窺之下,是久藏的民間真精神。」
 
作為中港台最受注目的新生代作家之一,葛亮近年風頭很健。他的小說《朱雀》曾於2009年獲得《亞洲周刊》中文十大小說。莫言曾評價道,「是兼有人文地理和靈魂拷問的新型小說。他像寫自家的家園一樣寫出了一個他的南京,他像寫自己的親朋一樣寫出了眾多的人物。」
 
葛亮1978年生於南京,在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在香港大學取得哲學博士,現長居香港。出生於文人世家的他,祖父是著名書畫家葛康俞、太舅公事革命家陳獨秀、表叔公事中國原子彈之父鄧嫁先,這些赫赫有名的家族成員,為他披上一層傳奇色彩,也讓他的創作散發出一種濃厚古典氣息。

 

王德威:《北鳶》寫出一種想象的民國風采

 
本次香港書展,葛亮將現身現場,圍繞自己的新書展開以「《北鳶》,民國上空的一只風箏」為主題的演講。
 
正如當代學者王德威在《北鳶》序言中說,它和《朱雀》一樣,「充滿傳奇色彩。家族的興衰、時代的動蕩、亂世的情愛無一不備。不同的是,抒情意境大為提升。」王德威認為,「葛亮這回沉住氣,寫出一種想象的民國風采,暗藏其中的兇險,以及終將來到的歷史嬗變。以淡筆寫深情,他的努力躍然紙上,必須給予肯定。」
 
《北鳶》在文字美學及歷史情懷上也同樣值得期待。序言道:「當代作家競以創新突破為能事,葛亮反其道而行之,他遙望父祖輩的風華與滄桑,經營出一種既古典又現代的敘事風格。」此言不虛,《北鳶》這一作品實現了多種文化元素和文學手法上的完美過渡或是融合,小說分別從主人公盧文笙、馮仁楨的成長歷程起筆,以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波詭雲譎的民國歷史為經,以襄城商賈世家盧氏與沒落士紳家族馮家的聯姻為緯,鮮活地呈現出動蕩歲月中「家族的興衰、命運的沈浮、愛情的甘苦」,勾勒出一幅最為生動的民國社會生態圖景。
 

見微知著 堪比「民國清明上河圖」

 
值得一提的是,小說在講述盧、馮兩家日常生活及主人公命運遭際的同時,常會隨情即景,信筆蕩開,暢談一番民國人事風物,將人物置於宏大的時代格局中進行審視。描寫內容大至政經地理、城鄉樣貌,小至烹調、書畫、服飾、曲藝,包羅萬象,不啻為一幅「民國清明上河圖」。這種一葉知秋、「大風起於青萍之末」的表現手法被作者運用的信馬由繮、遊刃有餘,以難怪莫言評價「他像寫自己家園一樣寫出了一個他的南京。」
 
這種靈動的寫作手法在小說第二章「青衣」一節中就有體現。當中寫到:「仁楨第一次近距離觀察名伶言秋凰時,不禁感慨:『看過她演的一出《思凡》。台上那個人的光彩,身段與唱腔,美得不可方物。然而此時,立在眼前,卻讓她意外了。這意外是因為,這個女人的家常與普通。仁楨甚至注意到,她手袋上的一粒水鉆,已經脫落,拖拉下一個很長的線頭,於是整個人,似乎也有些黯淡了。」正是這種見微知著的敘事方式,將一代名伶雍容華貴背後的黯淡頹唐巧妙而深刻地呈現出來。
 
葛亮筆下的民國,風雅而動蕩。政客、軍閥、寓公、文人、商人、伶人,形形色色的人物群落,在他細膩而典雅的筆觸下,散發著自身的獨特魅力,也呼應著詭譎萬變的時代脈搏。葛亮在自序中這樣寫道:「這段生活,事關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北地禮俗與市井的風貌,大至政經地理、人文節慶,小至民間的穿衣飲食,無不需要落實。案頭功夫便不可缺少。一時一事,皆具精神。」
 

葛亮簡介

 

小說家,畢業於香港大學中文系,獲博士學位。文字出版於兩岸三地。著有長篇小說《朱雀》、《北鳶》,小說集《七聲》、《戲年》、《謎鴉》、《浣熊》,文化隨筆《繪色》,學術論著《此心安處亦吾鄉》等。部分作品譯為英、法、俄、日、韓等國文字,獲海內外各類文學獎項。新作《北鳶》由聯經出版公司出版發行。 
 
講座信息
講題:《北鳶》,民國上空的一隻風箏
日期:7月24日(星期日)
時間:下午16:30至下午18:30
地點:會議室S226-227
講者:葛亮
主持:劉辰子
 
原刊與《獨家》微信平台,本社獲授權轉載。
 
(圖片:《獨家》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