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本社訪問潘燊昌先生,不少潘生的舊同事在 Facebook 分享文章時讚揚他:「我非常佩服的人」,「一位倍受員工尊敬的長官與長輩。」更有說「他是最讓我服氣的一位老闆,也是一個典範!」,是「永遠的安泰總經理」。
潘總到底有什麼魅力?我們再次拜訪,請教他的管理哲學,整理成文,以饗讀者,還有許多想念潘總的舊同事。
(問:年輕人初出茅蘆,創業的人較少,加入機構工作的較多。如何判斷一個企業文化好不好呢?)
我想講個故事。安泰人壽在1999年台灣921地震期間的賑災行動,宣傳效果比行內一間龍頭公司好得多。龍頭公司捐了3億元,還是受到抨擊,安泰照顧孤兒的支出較少,大家卻交口稱譽,事後龍頭公司決定將公關主管調職。那時我思考過,如果我是這間公司的老闆,我是否也會這樣處理呢?如果我是當事人或當事人的同事,我會有什麼感覺?
現在什麼都講問責,出了事第一個問誰要負責,這種做法其實很膚淺。本來一件事做不好,最應該做的不是問責,而是集中精力吸取經驗,思考日後如何處理。就算要問責,也只應該問領袖的責任。首先人是他選的,公司有沒有提供足夠的訓練,確保員工能夠勝任呢?如果選的人本來很好,但對手太強,或外間環境轉變,這是際遇的問題。有些挑戰可能幾十年才一遇,員工不巧就遇上了,這不是他的錯。另外一點:如果出事是因為員工懶散、不盡責,這仍是老闆的責任,老闆應該反省為什麼員工沒有動力好好工作。
所以僱主責罰員工,很多時是不公平的。領袖自己不想負責,便把員工「擺上檯」,好為自己釋責分謗。
調職處分,往往收到所謂殺雞儆猴之效,可是這樣處理並不妥當。無論由誰負責,錯誤都已鑄成,機構已經受害,錢和形象都追不回來了,將獲咎的員工調職,找個新人頂上,無濟於事,公司反而受害更深。因為那個新人只會捏著一把汗上場。他臨危受命,知道老闆有期望,不能不努力表現、推陳出新,但萬一發揮得不好,他只會重蹈前任的覆轍,大禍臨頭——在企業的世界裏,一旦有了調職處分的紀錄,就很難翻身了。你想想,如果你是這個新人,會怎樣解決這個矛盾呢?
——新人會把一切的新做法、新念頭,都交給老闆批准。所有新猷推行與否,全是老闆做主,他本人無須負責。少做決定,便少犯錯。老闆往往也偏愛這樣的員工,希望新人多提新建議給自己審批,因為感覺上自己大權在握、沒有風險。特別是「殺雞儆猴」之後,老闆收到這麼多新建議,很容易就有個錯覺,覺得換對人了,自己也下了許多新決定,下次就不會再出事了。但他不知道,這樣是降了自己的職。明明有些決定應該是下屬下的,我常說 Decision making is the real work,他反倒去替下屬決定。這新人的確做了很多研究,提了許多建議,但其實真正重要的工作(下決定),都派給了老闆做。
老闆所知一定不及這下屬多,因為下屬才是用功搜集資料、提出建議的人,所以最後決定由老闆做,對公司不一定好。所以說,公司出了事,只懂處分舊人、改用新人,損失只會更大。
員工犯錯 反而挽留重用
(問:不降職、不罷黜,但事情終歸要處理。應該如何善後?)
公司今次輸了,下次要想辦法贏。我覺得正確的方式,是讓出事的員工留任。實在也不只留任,還要大大的重用他。他遭逢這個不世一遇的大逆境(或者犯下不世一遇的大錯),學到獨一無二的寶貴經驗,將來大可以連本帶利為公司賺回來。這要當成公司在他身上的投資。何況這個人得到諒宥,他更加會對公司忠心耿耿。
還有一件好處:同事眼見如此,以後就不怕大展拳腳,更不怕做 real work——decision making,他們都知道不會動輒得咎。(問:不怕變相鼓勵員工魯莽行事嗎?)當然疏忽的員工不應縱容,我會讓他知道,我很清楚他疏忽了,我會再給他一個機會,但下次不要再犯。
據我的觀察,很多時並不是員工的問題,而確實是公司的問題。什麼問題呢?——做上司的不關懷下屬。
對待員工 公平地不公平
上司本來就應該關懷下屬,還有下屬的下屬。為什麼你的下屬不關懷他的下屬呢?因為你沒有關懷你的下屬。關懷是我在安泰建立的企業文化。企業文化不是知識,是人與人的關係。特別在有突發事情時,便是確立公司文化的時機:老闆如何處事,會影響以後公司的氣氛。
我是精算師,但管理完全不用數字。不是因為我沒有用精算師擅長的方法思考,反而是因為我精心思考過後,覺得沒有其他方法比關懷員工更好。我會用各種不同的方法,但是絕不「殺人」(炒人,解僱)。有時員工能力不足,被大家杯葛,我常常都去開解大家:他雖然暫時發揮不到,但如果我「郁」了他(解僱他),會有同事心寒的,怕自己是下一個。再能幹的員工,都有沒安全感的時候。我寧願找適合的工作給能力不夠的同事處理,就算當是 overpay 了他。一兩個人 overpay,公司其實承受得來。
(問:員工在你眼中似乎總是好的,但有些員工確實很懶,做事很馬虎,怎麼辦?如何幫他解決問題?有些管理課程教管理人員幫下屬解決工作上的問題……)
其實不是要幫他解決問題,鼓勵就可以了。比如說政府裏,很多職員都只是一顆小螺絲,上司應該令他們覺得,即使只是小螺絲也有價值、也很重要。他應該懂得管理自己,self-management。
有些公司,特別是美資公司,論功行賞,論罪受罰,全部數字為主。員工賺得多,bonus 也多。但派 bonus 高興一天半天,明年如果 bonus 少了,員工就會失去不少工作動力。用錢留住員工,不是長久之計。——我太熟悉數字了,我知道數字不管用。而且你獎賞一時做得不錯的員工,其他員工與他能力相近的,一定「無癮」。員工還會有種感覺:我賺到錢,公司才照顧我,我業績下滑,公司就不理我了。
想員工用心做事,關懷才是正理。我在安泰時,派 bonus 是全公司同一比例派發,不會有 double bonus、extra bonus 給哪個人,但我會在升職時多給薪水,或者提供出外受訓的機會。
我有時出差回來,會特別預備一些小禮物,是背地裏私下給員工、其他人看不見的,他們會尤其感動,覺得與我有私交。其實我同個個都有私交(笑)。不止是重要的主管,連基層員工我都覺得應該用心培養關係。用心,不是用錢。
我當員工是客戶,每個人我都關心,而關心的方式不一樣,所謂「公平地不公平對待」。(問:可否舉些例子?)例如有人那陣子喜歡打球,你就送他一個球,他會很開心。有人那陣子喜歡聽音樂,你就請他看演唱會,他會很開心。兩份禮物價錢可能一樣,但我不會一致送相同的禮物,例如請大家去看同一套戲。
(問:那你要用很多時間觀察員工。這麼多人,如何都照顧得到?)
不用每日都做這些,事實上你也要找出每個部門重要的人。這樣才是真正「做緊野」(在工作),是老闆的工作。其他工作,有時應該是下屬做的,有時是應酬吃飯,反而不一定要去。你鼓勵到十個經紀去吃飯結識客人,好過你一個人去吃飯。
我也會去員工的座位,問候他們的工作,不但是關懷他們,也藉此教育自己,好了解公司整體在做什麼,想想現在的運作是不是行得通。我不可能凡事都是專家,和他們溝通是會學到很多的。
除了不炒人,我還有一件事挺厲害,就是沒有人炒我(沒有人辭職)(笑)。因為他們都喜歡這個環境,既安全,又得到鼓勵。
(問:但那時候安泰那麼厲害,經紀做得那麼好,會有企業來挖角吧?)
有,我明白如果員工有短期的需要,例如需要賺更多的錢,可能會想轉職。我不但不會強留,而且還會說:「日後在別處不開心,就回來吧,我會收你。」他們都會很感動。其實大部分人都不想走,尤其經紀在游說客人時,往往會推銷公司的好處,不可能過幾個月就改變口風,說其他公司較好。我覺得大部分人辭職,是原公司的推力,多過外邊的拉力。
(問:你在台灣時還做過一件事,是全台灣第一個總經理做的,許多人都嘖嘖稱奇,媒體連年報道。)
台灣企業過年時,老闆會請吃「忘年飯」,也就是尾禡,所謂 annual staff party。同事一年到晚辛苦,我那時想:做什麼節目好呢?同事建議我唱戲,我就說好,玩一下。於是到了那一晚,我盛裝出場,和公關主管對唱《遊龍戲鳳》。我的表演常笑得同事人仰馬翻,但我也不顧自己什麼形象,想令同事也學會不怕犯錯、不怕被人嘲弄,藉此鼓勵他們。自此一年接一年的做下去。媒體每年都趕來報道,今年安泰的總經理又打算裝扮成什麼樣子,成了台灣過年必看的新聞,當時同事老是要我扮女人,要裝扮出玲瓏的身段,還要穿高跟鞋(笑)。後來公司規模大了,忘年飯上千人參加,我還是繼續表演。其他公司的總經理覺得這樣做不錯,就開始效法。員工都會很高興的,一年就只這麼一次,可以光明正大拿老闆開玩笑,誰不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