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量分析的核心思考,是當市場失去效率時,會用何種方式、何時再回歸效率。市場失效,往往有跡可尋,在股票、債券、商品等市場,最常見的足印,可說是波幅與成交的變化。
奧斯本(Matthew Maury Osborne)在1959年才取得博士學位,其博士論文是研究三文魚洄游產卵的遷徙效率,在三文魚逆流而上的過程,會受到河水流速的影響,我們可以知道有多少條三文魚在某個特定時間去到某一點,好像我們知道某一天收市價在哪一個數值一樣,但要個別評估每條三文魚獨立的逆游能力,卻非常困難,就好比我們不可能知道每一隻個股在明天的表現。
預測市場模型
奧氏參考了市場輪廓的概念(筆者按:香港曾有一位人士,把市場輪廓的概念引入香港開班授徒,並稱為「四度空間」,可惜的是「四度空間」的內容,加上其個人解讀,跟原本的市場輪廓概念天差地遠,徒具其形不具其實。筆者建議有意學習的朋友,直接在網上搜尋Market Profile,不宜走上歪路),認為市場受兩種力量拉扯,一種是短線市場參與者,可以在一個交易日內,不斷影響股價表現,這都是快速而短暫的波動;另一種是長線投資者的操作,會受到基本因素、政府政策、利率、經濟數據等所影響,這是一種緩慢的波動。當兩種波動互相影響就構成了一種亂中有序的運行模型。
運用這種模型,奧氏既完成研究三文魚的博士論文,也建立了初期的市場預測模型,為統計學及物理學應用於市場預測及分析奠立基石。現時我們已理解到大市成交量及波幅均會出現周期性變化,不過這個周期的時間長度,是一個變化值,而非定值,那些宣稱120個月出現一次股災,對市場作出如同神諭的宣告,跟古時的巫術一樣蠱惑人心。反觀市場的運行,如《聖經》所說,那日子那時辰,我們不知道!只有父知道!不過卻有一定訊號,讓我們信的人,可以警醒。
奧氏發現所有大升大跌市之前,波幅均會收窄,而每次崩盤之前波幅均會明顯增加,這種波幅由小至大的變化,不可用簡單線性表達,而是有一定韻律,漸變而成。現時坊間流於簡化的平均波幅,多於某一個百分比便是大波幅的定義,並非計量分析對市場波幅變化的理解。另一方面,以單日成交量來看,開市時段及收市前時段,成交量均會較多。推而廣之,一星期成交量分布同樣不平均,而一個月、一季甚至一年的成交量也有類似現象。波幅及成交量,經歷多次密轉疏,疏轉密,跟物理學的波理論中的縱波出現相同之形態。每一個小的波形中,也是由更多細小的單元組成,每個單元的構成卻又跟大的單位相似。而大量的單元,最終構成一次大型循環。基於這個概念,後來便發展出「碎形」理論。
波幅會吸引波幅
此外,奧氏還提出一個有趣又淺白的現象:根據布朗運動理論,升跌的機率應該均等,但採用大量的數據統計後,結果發現單日上升後,接下來下跌的機會比上升的機會略高於50%,即大多數情況均會出現日升日跌,但有小部份情況是連升的,當連升2日後,第3日出現上升的機率理論上是50%,所以連升3日的機率是12.5%,但奧氏卻發現實際上機率稍高於12.5%。這意味大市有兩種情況:一、日升日跌,不管單日波幅如何,由於日升日跌,整合下來的只是一個較窄的波幅區間。二、一旦出現連續波幅,即使每日波幅不大,但累積下來便形成大波幅。因此,波幅觀察絕不應該用單一時間窗內的波幅值來平均化,而應以某一段時間下累積的波幅計算。從圖二中可看到近年不用月份的波幅變化,縱使平均日波幅變化不大,但某一些月份較常出現累積同方向的走勢,導致該月的月波幅明顯較大,同時也有一些月份慣性偏好日升日跌,導致月波幅很細。奧氏的觀察,奠定了日後研究碎形分布的基礎。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