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關香港事!

今日是五四運動100周年紀念日,回顧在「五四」和新文化運動影響下的香港往事,無疑是別具意義。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1919年初的巴黎和會上,英法意等戰勝國決定將戰敗國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交給日本,消息傳到中國國內,引起了中國學生的強烈不滿,5月4日,3000餘名大學生雲集在北京天安門,高舉「取消二十一條」、「外爭國權,內除國賊」、「拒絕和約簽字」、「還我青島」等標語橫額,示威隨後蔓延全國,多個城市出現罷工、罷課、罷市風潮。最終,中國巴黎和會代表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發五四運動,大批學生到天安門前抗議巴黎和會把山東權益交給日本。(杜克大學甘博照片集藏,翻攝自「動與醒─五四新文化運動」展覽。)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發五四運動,大批學生到天安門前抗議巴黎和會把山東權益交給日本。(杜克大學甘博照片集藏,翻攝自「動與醒─五四新文化運動」展覽。)

巴黎和會上的列強巨頭:(左起)法國元帥福熙、法國總理克里孟梭、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和意大利總理奧蘭多。(Shutterstock)
巴黎和會上的列強巨頭:(左起)法國元帥福熙、法國總理克里孟梭、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和意大利總理奧蘭多。(Shutterstock)

北大校長蔡元培簽署,聘請周樹人(魯迅)任北京大學講師。(政府新聞處,翻攝自「動與醒─五四新文化運動」展覽)
北大校長蔡元培簽署,聘請周樹人(魯迅)任北京大學講師。(政府新聞處,翻攝自「動與醒─五四新文化運動」展覽)

另一方面,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新思潮湧現。1915年,陳獨秀創辦《青年雜誌》(後改名《新青年》),高舉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科學)的旗幟,拉開新文化運動的帷幕。其後,北京大學聘請了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錢玄同、周樹人(魯迅)等到校任教,《新青年》和北大遂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基地。

陳獨秀辦的《青年雜誌》,後改名《新青年》雜誌,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翻攝自「動與醒─五四新文化運動」展覽)
陳獨秀辦的《青年雜誌》,後改名《新青年》雜誌,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翻攝自「動與醒─五四新文化運動」展覽)

新文化運動中,文學革命扮演了先鋒的角色,1917年1月,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出文學改良「八事」,是倡導文學革命的第一篇理論文章。之後,文學團體相繼成立,著名作家湧現,文壇氣象為之一新。

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是倡導文學革命的首篇理論文章。(翻攝自「動與醒─五四新文化運動」展覽)
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是倡導文學革命的首篇理論文章。(翻攝自「動與醒─五四新文化運動」展覽)

1919年的五四運動席捲全國,也波及香港。5月中旬起,《華字日報》等報道香港市面抵制日貨、提倡國貨的消息,街上貼有反日、杯葛日貨的傳單或標語,一群學生從中環歌賦街出發,打着寫上「國貨」字樣的油紙傘,經威靈頓街、皇后大道及德輔道遊街,結果在皇后大道與文咸街交界被捕,最終被處罰款。其後,皇仁書院、英皇書院、英華書院等校學生響應,舉行集會並決定成立「學生聯合會」,港英當局大為緊張,採取了一系列應急措施,包括:

一、應日本領事要求,查禁據說內容有抵制日本,提倡用國貨的《初等論說文範》作為學校課本。

二、 通知《華字日報》、《循環日報》等報刊,報道新聞及發表評論,必須「慎重公平」,不准「煽動」抗日愛國、妨礙治安。

三、重新釐定各私立中文學校的課程,要求小學一年級至三年級,一律採用《香港國家簡明漢文讀本》,宣揚英皇法政與尊孔讀經。

金文泰爵士1925年至1930年任港督,他提倡中文教學、尊孔讀經,任內設立首間官立中文中學(即今日的金文泰中學),他更支持港大增設中文系,由晚清進士頼際熙等教授歷史和經典。

必列啫士街青年會外的銘牌,說明魯迅1927年曾在此演講。
必列啫士街青年會外的銘牌,說明魯迅1927年曾在此演講。

港府的保守回應,令五四文人大感不解,魯迅1927年來港演說時,就不無諷刺地說:「我們要說現代的、自己的話,用活着的白話,將自己的思想、感情直白地說出來,但是這也是要受前輩先生非笑的。」(〈無聲的中國〉)他後來又說:「我去講演的時候,主持其事的人大約很受了許多困難,但我都不大清楚。單知道先是頗遭干涉,中途又有反對者派人索取入場券,收藏起來,使別人不能去聽。後來又不許將講稿登報,經交涉的結果,是削去和改竄了許多。」(〈略談香港〉)

胡適也說:「我的大意是勸告香港教育家充分利用香港的治安和財富,努力做到普及教育;同時希望他們接受中國大陸的新潮流,在思想文化上要向前走,不要向後倒退。」(〈南遊雜憶〉)

胡適的新詩集《嘗試集》,但他自言「但開風氣不為師」。(翻攝自「動與醒─五四新文化運動」展覽)
胡適的新詩集《嘗試集》,但他自言「但開風氣不為師」。(翻攝自「動與醒─五四新文化運動」展覽)

不過,五四運動的影響,並沒有因香港政府的保守態度而停止下來,例如彭粵生等人,便在西營盤設立「策群夜義學」,並呈報香港教育司立案。他自任教員,向貧苦兒童灌輸知識;同盟會會員蘇兆徵等人則在香港成立中華海員工會聯會總會,並呈報華民政務司立案。這些早期提倡新式教育的人士和工運人士,分別為1922年的香港海員大罷工、1925年的省港大罷工奠定了基礎。1930年代,許地山教授來港主持港大中文系,以及1937年抗戰爆發後,大批南來文化人如蔡元培、蕭紅、戴望舒等,都令新文化在香港呈現出一番新氣象。

北大校長蔡元培在香港逝世,葬於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
北大校長蔡元培在香港逝世,葬於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

孫中山紀念館現正舉行「動與醒─五四新文化運動」展覽,展出五四運動相關圖片、文獻、裝置藝術及「五四」與香港的關係。展期至8月25日。
孫中山紀念館現正舉行「動與醒─五四新文化運動」展覽,展出五四運動相關圖片、文獻、裝置藝術及「五四」與香港的關係。展期至8月25日。

參考資料:

一、《五四運動畫冊》,李國強編,香港各界文化促進會,2009年3月版

二、「動與醒──五四新文化運動」展覽,孫中山紀念館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