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P 與新合縱連橫論

變幻原是永恒,蘇共倒台和中國改革開放令「圍堵政策」成為歷史名詞。不過值得大家細心留意的,反而是凱南和諸位美國決策者在70年前開始逐漸形成的環球戰略思想。
It was essential to us, as it was to Britain, that no single Continental land power should come to dominate the entire Eurasian land mass. —喬治.凱南(George Frost Kennan)
 
由於美國政府遲遲不肯按協定輸出供日本用以侵略中國和東亞的石油,1941年11月兩艘停泊在美國西岸的日本油輪受命空船回航。同月27日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下令美國海軍備戰。1941年12月7日,大日本帝國海軍成功「偷」襲珍珠港,但主力航母竟「剛巧」不在港內,令美國海軍得以保持元氣。之後在1942年6月4日中途島海戰中,四艘大日本帝國海軍主力航母赤城、加賀、飛龍、蒼龍被美空軍一舉消滅。由於日軍在太平洋的戰事節節敗退,始於1943年,中美日就終戰安排秘密接觸,而美國亦開始正式部署二戰結束後的環球布局。
 

喬治·凱南:70年前的圍堵政策

 
喬治·凱南(George Frost Kennan)可謂美國近代最偉大的外交家和政治家。1946年調職莫斯科之際,凱南以近萬言的「長電報」(The Long Telegram)上書美國總統哈里·杜魯門(Harry S. Truman),倡議以圍堵政策阻撓蘇聯的崛起。1947年凱南再以筆名「X」撰文「外交雜誌」(Foreign Affairs)陳述圍堵政策的理據。之後杜魯門總統接納凱南之議,進行對鐵幕國家的圍堵政策,史稱「杜魯門主義」(Truman Doctrine),而凱南亦被後人冠以「圍堵之父」(Father of Containment)美名。
 
凱南認為一戰後,歐亞大陸(Eurasia)湧現了三大有能力和美國問鼎環球霸權的國家,包括蘇聯、納粹德國和日本帝國。擁有太平洋和大西洋兩大天險,雄據北美洲的美國環球戰略,其實沿襲日漸沒落的大英帝國思路。十九世紀英國自恃有英倫海峽的天險,對歐陸列強大玩權力平衡(Balance of Power),同時亦擁有無敵艦隊統治海洋,令環球貿易牢牢地掌握在英廷手中。
 
同樣地,美國自二戰後亦以其實力無可挑戰的遠洋艦隊,接替英國統治海洋的衣缽,另一方面則在歐亞大陸重彈權力平衡,以確保這片大陸上的大國互相牽制,而不能威脅北美的安全。基於二戰初期戰略上的考慮,美國和盟軍跟蘇聯結盟對付納粹德國和日本帝國。但凱南目睹蘇聯紅軍在東歐反敗為勝,並有力揮軍西歐和東亞而成為在歐亞大陸上無可匹敵的陸軍,於是便構思了以日本和徳國這兩個戰敗國,分別作為東亞和西歐的經濟火車頭的經濟圈,去阻擋蘇聯拓張的野心。
 

美國的合縱連橫之術

 
以日本為例,美國的原來政策是重彈「大東亞共榮圈」的舊調,把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納入同一個經濟圈。為了防止日本軍國主義復辟,美國原來希望把日本重工業移至滿州。豈料腐敗無能中國國民黨在內戰中節節敗退,美國才把經濟圈縮至日本、南韓、台灣、香港和東南亞諸國,並斷絕這東亞經濟圈與蘇聯和紅色中國的交往。
 
美國深恐一旦中日經貿關係正常化,中國會像塊磁石般把日本由美國人手上吸過去。有趣的是,美國本來亦不願意蔣介石和國軍繼續統治台灣,但由於韓戰爆發才令美國改變初衷。之後東亞經濟便出現了所謂雁行現象,以日本作火車頭帶動亞洲四小龍的經濟奇蹟。同一時間中國由於錯誤實行極左的經濟政策,加上和其他地方經濟體交流基本上被隔絕,令毛澤東時代的中國最終變成一窮二白。70年前「圍堵之父」的政策,足以影響近半個世紀環球經濟的大趨勢。
 
變幻原是永恒,蘇共倒台和中國改革開放令「圍堵政策」成為歷史名詞。不過值得大家細心留意的,反而是凱南和諸位美國決策者在70年前開始逐漸形成的環球戰略思想。首先是為了國土安全,美國必須在歐亞大陸持續不斷把弄權力平衡的技倆,務使諸國互相制衡而不能稱霸歐亞大陸。這可還不是戰國時代蘇秦和張儀的合縱連橫之術?
 

窮兵黷武:對外政策的死胡同

 
其次是繼承盎格魯撒克遜人(Anglo Saxons)重商主義的海洋文化,繼續統治海洋以控制地球產業鏈結構和經濟利益的分配。其三是美國管治階級必須明白政治現實和管理公民對國際事務,特別是戰爭的期望。凱南指出兩次世界大戰令美國國民自信心過高,期望在每次戰爭中必須把邪惡的敵人趕盡殺絕。但「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兩次大戰正正是英法雖為戰勝國但卻落得國運沒落的收場。
 
(請按下一頁繼續閱讀)

朱泙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