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農工商,商人在傳統中國人社會排名甚低。香港卻是一個異數,崇商蔚成風氣。近日城中熱門八卦話題應是名人富豪劉鑾雄和前度女友呂麗君的復合傳聞,不如借此來聊聊香港社會對有錢人的態度。
習主席訪問沙特阿拉伯,中沙關係譜出新篇。談沙特,當然牽涉石油;談石油,不可以不提曾經是全世界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沙特阿美。
馬斯克收購Twitter後宣布不會再限制平台言論自由,此舉引發了巨大爭議,Twitter自身損失了大量商戶。形容自己為政治上中立、財政上保守的馬斯克為什麼要這麼做?言論自由的界線又該如何把握?
突尼西亞位於非洲北端,但GDP曾經連續20年以平均5%速度增長,被譽為「突尼斯奇蹟」。突尼西亞沒有豐富的資源,地理位置也並未優越,為何可以一直穩定發展和改革?
全球第二大加密貨幣交易所FTX於月初宣布破產,引發幣圈風暴,其產業是如何運營?風頭正勝的加密貨幣交易所又為何突然垮台?
作者認為,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美國總統拜登在印尼峇里島G20峰會會面,雖然公開對話各自表述,但總算氣氛融洽。
我信萬物皆有性,病毒為了繼續生存,不會殺死它所有的載體,共存是唯一的自然結局。人類如果能夠謙虛,從高高在上的位置退下來看事物,必有得着。
筆者個人是不支持北京武力攻台的,因為付出代價會是中國人民,得益者可能是美國。
二次大戰後,英國國會議事廳曾經重建,僅花了200萬英鎊。當時英聯邦國家也捐贈了不少禮物,包括澳洲贈送議長座椅,加拿大贈了廳中心的桌子,印度和巴基斯坦送了大門。
疫情終會共存,利率始終會見頂,但中國和西方在意識形態上的比併會是漫長的,帶給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很多折騰。
香港曾經是華人文化的出口地,今天的政治環境,創作人往往投鼠忌器甚至杯弓蛇影,如何承傳,確考功夫。
香港的危機是當大家都習慣了Plan B的時候,走回Plan A的誘因便愈來愈低,慢慢Plan B便取代了Plan A。
愛國是用口,投票卻是用腳。北京治港的盤算可能是硬件全盤接收,人口繼續染紅。但香港如果變了上海第二,對建設祖國的大業並無好處。
最近看了一本書,書長600多頁,詳述中古時期統治英格蘭的金雀花王朝(1154至1399年),王朝初立時,國王只懂說法文,慢慢中古英語才開始在文學和法律上被接受。
我有很多海外朋友都跟我說,只要香港仍然堅持入口隔離檢疫和有封城風險,他們都不會考慮返回香港定居,或到香港做生意。當大家愈習慣了Plan B的時候,重返Plan A的代價便會愈高。
中國崛起之後,很多聲音都說祖國要建立軟實力。兩部電影都帶有濃厚的政治訊息,但從商業的角度,《壯志凌雲2》比《長津湖》對全球觀眾更具吸引力,這便是軟實力了。
有人提出中國內地與香港經濟關係密切,聯繫匯率掛鈎的對象應該是人民幣而不是美元。如果港元放棄和美元掛鈎,香港對國家套取外匯,以及作為中國企業跑出去和人民幣國際化的護城河的重要價值還存在嗎?
南宋偏安,國勢比北宋更弱,可是文人在西湖邊創作了最好的文學,繪畫了最美的畫作。可見文化創造力的關鍵在於對創作人心靈的尊重,政治現實的種種不快往往可以被暫時擱下。
俄羅斯人很以自己的歷史和文化為傲,心底裏他們視自己是歐洲人遠多於亞洲人。至於中國和俄羅斯打交道,細看過去這200年的往績,未來俄羅斯人仍會是中國的好朋友嗎?
如果你相信巴菲特的名句「當別人恐懼時貪婪,當別人貪婪時恐懼」,不是在今天,但今年包括H股在內的中國股市應該有入市機會。
特區政府選擇清零,政治上和經濟上都可以理解。愈來愈大灣區化的香港,覺得和中國內地通關遠比海外互通重要,付出的代價是有些跨國公司將員工遷往新加坡,亦有一些專注發展中國市場的商家棄香港而選擇落戶上海。
偶像賣的是一個total package,但這個total package除了提供才藝表演之外,還包括什麼呢?賣方與買方一直沒有說清楚。
特區政府從來沒有提出對選舉投票率有什麼期望,是70%過關?抑或是30%?也許不明言才是聰明。
當決策者搜集數據愈來愈便利,反應時間愈來愈快,是否決定便愈來愈精明呢? 這「進步」又會否永遠持續下去?
嫖妓在很多國家都不會觸犯法律。獨身的鋼琴王子用商業手法去解決自己的性需要,又與街坊何尤?
香港房屋問題錯綜複雜,持份者眾。過往政府背後有很多包袱,包括反對派和地產商。今天中央說了算,好像給了特首很多空間,但土地問題絕對不是消滅劏房那麼簡單。
美國渴望從阿富汗脫身,但台灣問題和香港問題一樣,都給予機會讓美國插手抑制中國崛起。美國心底裏究竟願不願意台海發生軍事衝突呢?
香港現今身處大時代的風眼,金融業在香港舉足輕重,港交所的業績表現很大程度反映香港金融業的盛衰。
香港運動員的表現牽動特區市民情緒,一方面固然是港隊拿到的獎牌創造了歷史,但另方面香港人亦久旱逢甘,遇上一劑屬於自己的心靈雞湯。
想當年,《明報》是擁有最多讀者的反共報紙。那年代也湧現一批年輕的女性寫手,有些一直風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