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的樓市辣招是需求管理措施,以加大成本來窒礙市民置業意欲,但其後遺症是減低整個樓市的流通性。
不少經濟分析員對美國的通脹持續低於預期感到疑惑,但筆者認為,美國勞動市場正在出現微妙變化。
興建大型基建的主要目的是增強香港的競爭力,但從西九文化區和啟德郵輪碼頭兩項基建來看,政府明顯欠缺規劃能力。
要贏對手自己也要做足功課,睇通市場變化,進退有度和適當地控制風險,這才是增加勝算的投資王道。
所謂大學排名榜,只可以作參考,不能只為在排名榜上爭取較高排名而被人牽着鼻子走。
筆者曾任教本地大學多年,見盡幾間接受政府資助的大學高層不斷各出奇謀,務求令大學的排名不斷上升。
如果雷公將故事主人翁改為叫鴨,相信回響會少些,但捍衞性工作者的朋友都會批評雷公侮辱男性。
這種先斬後奏的做法,正好反映林鄭月娥的「一言堂」態度和欠缺政治敏感度。
從公屋和居屋的建築成本升幅來作比較,便會發覺罪魁禍首仍是缺地。
林鄭的鴻圖大計,重建置業階梯,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作為前長策會成員必須向公眾交代一個事實,在制訂十年房屋供應目標時,長策會已考慮過相當多的因素來作出預測。
過氣獅王匯豐亦有中興迹象,尤其是聯儲局仍會維持其加息路線圖,這對擁有龐大存款基礎的匯豐非常有利。
特區政府坐擁豐厚財政儲備,採用減稅來幫助市民和企業絕對是好事,但問題是怎樣令政府的措施達到預期效果。
企業可扮演「教育僱主」,透過現場教授或學徒制為業界帶來新血,為經濟持續注入動力。
過去幾年,學界高層「公公化」的情況愈來愈明顯,這是否一件好事,大家心中有數。
從來AO喜歡「安全地帶」,所以很難擁有破格思維。非常明顯。
財政政策是一門高深學問,以林鄭和任志剛的料子,根本難以明白箇中奧妙。
高鐵的低回報已引起市民關注,持續擴建鐵路網會否是一個聰明的投資?
政府必須承認無奸不商,這個世界上沒有太多個微軟的蓋茨和股神巴菲特可以捐出大部份身家作為善事之用。
任志剛提議公共財政收支平衡應該以經濟周期計算,但這做法是不可能採用的。
當政府需要她推銷一些敏感的教育政策,例如國教,蔡若蓮的公信力肯定會被質疑。
《福布斯》雜誌公布2017年香港50大富豪排行榜,頭七位富豪的財富均與地產行業有關。
學生在「日讀夜讀」的環境下,又怎會享受學習過程,遑論發展創意思維。
陳帆作為運房局長,處理社會政策應該有視野,不是胡亂採用成效不高的措施。
所謂適者生存,有口碑的專上學院在劣勢下仍能吸納足夠的學生,這段期間正好為專上學院製造汰弱留強的局面。
高收入家庭透過金融市場、低息環境和稅務改革獲得額外收入,令致貧者越貧,富者越富。
筆者只希望林鄭不要過份勇猛,凡事應以香港穩定為首要任務。
基於縮表初期的規模相當小,對資金流向是不會帶來太大的影響。
政府需加強調控樓市,以免樓市爆煲。
政府需要有全盤計劃才可以優化香港教育制度,否則只會浪費公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