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貧富懸殊是在所有的先進經濟體中最高的,因此特區政府在處理公共財政上必須扮好一個收入再分配者的角色,利用豐厚的儲備來改善香港社會的收入不均問題。
發展大灣區,正確態度是其他灣區城市和澳門應該仿效香港,優化自身制度,這才可以防止拖累大灣區發展。
中國經濟正在放緩,而美國經濟也不見得亮麗。假若一旦中美貿易戰仍然持續和聯儲局的縮表所帶來的收水效應,均可以衝擊環球股市表現,在這環境下,港股根本沒可能逃離這個熊市環境。
要求以AO為首的管治班子承認政府表現管治危機,這如同要求美國總統特朗普改變國策,不繼續針對中國,所以,大家都是不要痴心妄想了。
實質經濟表現是涉及周期因素和基本因素,不會如股票價格的大幅波動。始終經濟觸及產業、勞動力、科技水平和政治等不同環節,一旦出現持續放緩或增速,是極難將這種趨勢即時改變的。
筆者對本地的經濟周期的起跌不是太過擔心,但林鄭和各高官在應付經濟失速和樓市泡沫的能力肯定是一個大隱憂,這亦是筆者對今年香港經濟感到悲觀的原因。
日本人的健康預期壽命是74.9歲,但預期壽命卻是83.7歲,兩者相差8.8年。假若以持續上升的預期壽命來要求年齡60歲或以上的人工作,筆者只能說,林鄭真係要「因住收尾嗰幾年」了。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最近幾星期多次提出「撐企業、保就業、穩經濟」的口號,但根據過往的經驗,外圍或內地出現經濟衝擊,香港經濟通常也不會有好下場。
市民對特首評價出現急劇變化是與特別事件有關,但今次林鄭的民望明顯上升卻沒任何特別事件發生,這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可以說是2018年的奇蹟。
香港是一個一流的國際城市,無奈,管治水平不入流,令不少基層及中產受到無必要的痛苦。筆者看見這情況,真是感到十分無奈和悲傷。
究竟香港的銀行幾時會全面增加貸款利率?筆者的答案是在聯匯制度下,要發生的始終會發生,這只是時間問題!
只要香港維持其金融中心地位,不少內地人是會選擇定居香港。這情況與日本東京相似,雖然日本人口持續下降,但由於東京的地理位置和經濟重要性,持續吸引居於日本其他城市和鄉鎮的人移居東京。
華府將繼續出手,打壓內地的大型科技公司,令中國政府訂下的「中國製造2025」計劃難以成功。
特朗普成功控制聯儲局主席對美息的取態是一件極危險的事,因為聯儲局是需要威信來實施貨幣政策,所以其獨立性是重要的。
筆者研究聯匯多年,始終相信只要聯儲局繼續加息,港美息差是會繼續擴闊,最終流入的資金是會流走的,究竟資金流走的速度是有秩序的或非常迅速,這兩個可能性會為香港的金融市場帶來不同的影響。
經濟學者聯署支持填海建造人工島根本是政治表態,大家不需要對聯署看得太重要,特別是幾位老一輩的經濟學者是團結香港基金會成員,難以令市民感到他們是中立的。
美國的經濟好景是不可能維持,而中國的經濟也充滿不少不利因素,一旦兩個大國攬炒,香港經濟只會重蹈如金融海嘯時的困境,不會有好下場了。
團結基金顧問的模擬測試結果是最高波浪不超過2米,但過去24年,實際數據是只有2016年,最高波浪是低於2米。既然政府數據是不支持模擬測試的最高波浪高度,為什麼基金顧問仍要硬銷這個高度呢?
過去十年人造水已浮起大部分資產價格,水退當然會令資產價格重回應有的價值,所以,現時環球股市大跌,根本是早已寫好的劇本。
特首將填海的面積突然由1000公頃增至1700公頃,但又未能交出合理解釋來支持這決定。這種曖昧態度令市民質疑政府堅持填海是有不為人知的秘密。
林鄭不去解決短期問題,反而狂sell自己好有長遠眼光,在14年後有大量房屋供應,你估無樓一族和住在劏房的市民會有何感覺?筆者想是寒天飲冰水,點點記心頭。
對特朗普來說,要繼續孤立中國已成為他爭取選民的主要策略了。如果中國再沒有辦法抵禦美國的經濟貿易戰,中港兩地經濟肯定有排捱。
今次港息上升周期將會是有秩序的,不會出現如2005年時本地息口不斷追加的情況。在這情況下,股市和樓市所受到的影響不會太大。
筆者在上周文章以「這個政府真不濟」來形容特首和其班子,看來真是一語中的。筆者絕對不是先知,但林鄭肯定是後知後覺和死不認錯。
筆者一向對林鄭政府能夠管治好香港不存什麼期望,尤其是樓市的政策,真是差強人意。
大辯論將在今個月26號結束,不過,從辯論的質量來看,肯定會令市民失望。
金管局前總裁任志剛在其個人網誌撰文,就土地政策提出四項重點。筆者看過任志剛的四個論點,感到這位「金融沙皇」的樓市知識真是「有限公司」。
長者的家居照顧也是非常重要的,無奈,不是每位長者都有子女或外傭照顧。
香港作為一個外放型經濟體是頗被動的,即使外圍發生經濟危機,香港市民也只能夠硬食,根本難以全身而退,這亦可以說是香港選擇作為外放型經濟的代價。
這場所謂土地辯論只是反映升斗市民是何等悲哀,政府無能引發房屋供應嚴重不足,特首卻要求社會辯論如何覓地來製造房屋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