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支持黃色經濟圈,始終是消費者根據自己品味作出的自由選擇,就像堅持要幫襯交通不便收費又不菲的隱世食肆一樣。
到底今次建制派的誤判,是統戰系統出現道德風險的問題,還是大數據分析的局限令他們在「黑天鵝」出現時措手不及?
這5個多月來警察在前線放了數以千計的催淚彈,到底這個公共衛生問題有多嚴重?吸入或接觸這麽大量類二噁英對示威者、警察及普通市民的長遠影響有多大?
香港經歷過亂到七彩的第三季,實質經濟竟未有癱瘓,理由就是大師所講的,自發秩序不會讓經濟活動停頓下來。
香港已陷入衰退嗎?其實何謂衰退,以及衰退由哪時開始、完結,都沒有一致認同的標準,所謂連續兩季負增長的「技術性」衰退,只是其中一個沒有什麼內容的定義而已。
我不是說這次反送中運動對旅遊業沒有影響,更不是說旅遊業對香港經濟沒有貢獻,我只是不認為旅遊業的衰退對香港經濟有很大的影響,更不明白為何政府對旅遊業總是青眼有加。
假如大陸民眾因為火箭隊經理在網上一句說話而對整個NBA的觀感變差,假如火箭隊經理一句「支持香港」便令NBA球員的球技在大陸NBA紛絲眼中變得一文不值,那大陸觀眾自願杯葛NBA同樣是無可厚非。
一塊原本規劃作興建公屋的土地,現在政府可透過收農地起公屋而達標,原本打算興建公屋的土地便可轉售到私人發展商手上。但這樣做,財政上跟收農地起私樓有什麼分別呢?
一次或兩次的強硬手段平亂不成,正常思維的政府應想到再加大鎮壓力度的邊際效益不會高,但民意的反彈卻使平亂的邊際成本再創新高。
從教科書宏觀經濟角度看,衝突的影響是消費下跌(其中包括對遊客的出口),再加上不確定性拖累投資,根據所謂的「乘數效應」,香港似乎難逃「自製」出一場經濟衰退的命運?
退一萬步假如「地產霸權」是年輕人不滿的其中一個因素,我要問的是多年來助長了「地產霸權」的責任又是誰應該來負呢?鬥地主又是否解決香港深層次矛盾的良方?
環顧全球各地,貧富懸殊惡化不是香港獨有,樓價高昂亦是不少大城市的寫照,我們卻不見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社會有如此嚴重的撕裂。在一國兩制下,香港的貧富懸殊和樓價高昂理應是香港政府自身的問題。
收地無罪,起屋有理?懂政治經濟學的人,隨便可數出收農地起公屋的七宗罪。
特首林鄭月娥終於宣布正式撤回修訂《逃犯條例》草案,亦回應了我有關改革監警會的建議。對於今次特區政府給予我的成功爭取,我不表示歡迎是說不過去的。
貿易談判反覆無常,今日的好消息隨時給明日的壞消息抵銷,特朗普一個tweet又足以令投資者改觀,股市固然大上大落,人民幣匯率同樣是無定向風。6月時就有不少專家認為「破七」機會不大。
我認為示威中的暴力對經濟的破壞有限,警民以至政府與市民之間互相不信任,才是對香港長遠經濟有更大破壞力。
香港經濟(包括零售業)下滑不會只是因為反送中示威,以及往後的警民衝突而引起,前景仍然不明朗的中美貿易戰,或許是一個更重要的因素。
為確保真正「嚴正執法」,五大訴求以外我曾提出兩項建議:其一,改革監警會;其二,光復問責制。
除了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還有其他維穩建議嗎?回顧兩個月來市民提出過的幾個主要訴求,對事不對人的建議我想到兩個:其一,改革監警會;其二,改革問責制。
非常時期非常手段,新民黨這個一直強烈反對全民派錢、只支持「針對性」派錢的政黨,竟然打倒昨日之我,成為支持全民派錢的先鋒,這個轉變本身就非常有趣。
出賣港人?顧客、途人、商戶是都港人,新地的前線職員當然也是港人。然而,前線警員不也是港人嗎?「港人治港」變「港人賣港」,實屬不幸。然而,新鴻基有否出賣港人呢?
人際關係面面俱圓的林肯總統知道直接指出對方犯錯只是情緒上的宣洩,「我沒有做錯」是被人批評時人性的基本反應,所以只懂得指出別人錯處而對方又會欣然接受的機會是微乎其微。
樓市本身卻沒有淡靜下來,早前抽居屋的難度仍然與中六合彩無異,而到最近《逃犯條例》修訂無限期「暫緩」後,有地產商旗下新樓盤開售,仍獲得超額認購逾15倍。
香港(甚或至)其他地方一直都沒有以科學方法計算遊行人數的傳統,對於遊行人數大家都是「印象派」,你有你噏,我有我吹。
想5G技術為香港開拓更多經濟機會,我們首先想提醒政府拍賣頻譜時,切忌以為政府庫房賺到盡為己任,這是西方監管機構過去幾十年來在分配頻譜時最嚴重的一個過失。
一個正真愛民如子的政府,是要藤條與蘿蔔並用。
樓價變化跟未來租金走勢無甚關係,反映的其實主要是預期回報的變化。簡單一點講,就是樓價比租金愈升得快,未來買樓回報就會下調,由去年年尾開始,租金樓價比率跌得厲害,預測的是樓價升幅將會下降。
假如科技戰之後是金融戰,SWIFT在美國施壓不再向中國甚至部分香港的金融機構提供服務,我們怎麼辦?
不介意提早出門口的乘客,直接享受較低票價,繼續在繁忙時間返工的乘客,雖然票價一樣,但至少可以迫少一點,同樣有賺。
當股價充分反映市場訊息,在有分析但冇訊息的情況下短炒跟對賭沒有多大分別。港股上星期五V型反彈,我們是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