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許多人熱衷於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到底它有沒有一套標準的訓練方法?當中又有沒有什麼要留意的呢?
未來的青少年將會在現實和虛擬世界上,可能面對很多抉擇和矛盾等問題。
體力好的長者,就算80歲仍然行得走得,可以跟朋友享受戶外活動如行山。要能夠延續行得走得的活動能力,長者必須要積極做些肌肉力量的鍛鍊,也就是一般所說的負重或力量鍛鍊。
隨着數據科技迅速發展,一些手戴式配置工具便可以透過運動時排汗的乳酸鹽含量來估算運動量,就像心跳率、步數、血含氧量等等,給運動參與者多些即時參考數據。
今次全馬躍躍欲試的長跑初哥,在這餘下2、3天可以做些什麼準備工夫?對有經驗和能力攻全馬的朋友又可以做什麼?
如果跟一位大學畢業,初入職做老師比較,精英運動員的收入相對不算吸引,因為大學畢業新入職老師平均月薪是31676元。話雖如此,如果扣除每月的衣食住行的開支,相信這筆收入剩下可以儲存的部分也不會太多。
作者認為,乒乓球女團三人組合在未來3年可能會出現變動,因此能否繼續為港隊爭光存在很大變數。其他選手又能否在下屆奧運延續他們奪取獎牌的實力和機會?
能夠踏足奧運這個體壇重要舞台,運動員背後都會有一個感人故事。
張家朗取得金牌後表示,賽前不相信自己可以取得這面金牌,其實相信就連全港絕大部分巿民也都不曾想過。可能正因此令張家朗在沒有任何包袱,兼只要求自己打好每場比賽的輕鬆心情下,終讓他愈打愈好。
屈指一算,今屆奧運是我參與TVB奧運轉播的第10個。不數猶可,一數也把自已嚇了一跳,這是我的第10個參與主持和旁述的奧運會。
「雷Sir」雷禮義洪鐘的聲線,在大型節目中往往大派用場,因為他不用擴音器已經讓全場幾百人都能夠聽到他的說話和指令。
年齡對很多運動員來說是一個障礙,但對一些心中仍充滿爭勝渴望的運動員,年齡只是給他們尋找更進一步的改進機會。
年長體弱、過重或肥胖人士,適宜步行,由慢步逐漸增加步行的速度和持續時間。當運動幅度擴大,其運動量有機會與緩步跑的運動量相若,甚至超過。
影響長壽的因素很多,其中遺傳因素佔上一個重要部分,那是我們無法改變的。但後天部分因素卻在我們手裏。
如果要一視同仁,不考慮先天條件給予兩性的差異,硬要推行性別無差異的唯一男女共通的比賽平台,到頭來會令更多女性比賽的機會被扼殺。
新冠疫情下,要維持或改善身心健康,恆常和適量的運動是其中有效而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方法。
早前,香港一天內有3名人士因行山、跑步和游泳而死亡,當中個別的死亡可能跟天氣寒冷有關。據報是一名具備豐富長跑經驗的人士,他的猝死也令很多朋友感到驚訝和難以相信。
李小龍作為一代人的集體回憶,留下了不少好的作品,他充滿活力與英氣的形象亦在人們心中始終鮮活着。
在中國內地,仍然有很多家長不想見到自己的孩子長得纖纖瘦瘦的,總是認為孩子太瘦是不夠營養,所以,硬是要給他們多吃和增重。
現年23 歲、身高1 米75 的混血兒泳手何詩蓓,集愛爾蘭父親和香港母親的優良血統,從小便在泳界光芒四射。
踏入21 世紀20 年代,這批當年從青少年運動員出身的精英運動員亦相繼宣布退休,近日亦有香港賽艇運動員李嘉文,宣布為她接近20 年的運動員生涯畫上句號。
在疫情威脅下要重啟比賽是一個艱難的決定,而且是考驗有關運動項目的領導或決策者的勇氣和承擔魄力。
當我們長時間生活在這種壓迫的環境下,情緒和心理健康都會受到破壞,如果家庭成員間的關係處理得不好,可能會增加彼此間的磨擦,增加家庭生活的壓力。
那天跟一位朋友談及疫情下如何能夠保持身心健康的話題。她也分享了一個讓她要保持恆常力量訓練的經驗。
長時間逗留在家中的情況下,由於空間不足和運動配套的不便,在增加人與人之間的摩擦和壓力的同時,亦難以做到正常參與運動的效果。
我們都知道每當落重藥時必會產生更多的副作用,例如市民在長時間限制活動的生活環境下,部分人士的體能、長者的身體活動能力、情緒、學童的社交和戶外活動都會受到影響,而且,部分影響可能是深遠的。
疫情持續,學童缺乏運動鍛煉,會出現Pediatric Dynapenia,即兒童時期肌肉力量和爆發力不足,而限制了他們正常的身體活動能力和運動技能。
自從近年Me Too 事件爆發後,全球都關注體育界對年輕運動員的保護問題。最近香港的國際援助會也舉行了一個針對體育界關注保護兒童的圓桌會議,得到參與團體和機構的認同。
本來暑假是很多學生和家長一齊享受旅遊和很多戶外康樂活動的季節。但現在這些以往很容易便安排得到的理所當然活動,相信在今年暑假難以實現。
之前的停課時期已經造成不少學生,尤其是小學生未能維持應有的身體活動和鍛煉,加上連課外活動及運動隊伍的訓練都取消,令學生們更加無法達到世衞提出青少年每天要有最少60分鐘體能活動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