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物論

研究土地供應 何須18個月?
作者:陳景祥2017-09-07
土地問題對香港雖然重要,但政府一直以來都沒有一套長遠土地供應規劃。
不搞小動作 補選見真章
作者:陳景祥2017-08-31
經過DQ一役,日後泛民議員應會吸收教訓,不在宣誓時「玩嘢」,進入議會後才出招。
最後防線
作者:陳景祥2017-08-24
法治是香港最後一道防線,如今已是風雨飄搖。這是香港當前最大的警號。
碼頭風雲
作者:陳景祥2017-08-17
引入競爭令收費下調、提高貨櫃碼頭業的競爭力,道理是正確的。
打倒守財奴 公共開支可以去到幾盡?
作者:陳景祥2017-08-10
沒有普選、沒有清晰的民意授權,政府運用公帑時傾向謹慎、守住一些明確的原則和紀律。
爭取對香港最有利的一地兩檢
作者:陳景祥2017-08-04
在高鐵內地口岸區有可能被拘捕的是什麼人?我沒有答案,因為被內地列為「不受歡迎人物」的,類別可能很多。
一地兩檢用「機場模式」
作者:陳景祥2017-07-27
務實做法是特區官員要做好解說工作,針對市民擔憂疑慮的地方,由特區政府出面與內地商議令港人安心的方案。
脆弱的大和解
作者:陳景祥2017-07-20
由選民送他們入議會卻被法院把議員踢走,無論如何都不能說是正常的政治生態!
中港矛盾之外 尚有階級矛盾
作者:陳景祥2017-07-13
論本地社會的階級矛盾之尖銳和對抗之激烈,其實不下於中港矛盾。
聽教車師傅話 開好特區這部車
作者:陳景祥2017-07-06
回歸以來,每任特區政府都表示要注重民生、搞好建設,然而最後都敗在「政治任務」之下。
取消強積金對冲的一筆糊塗帳
作者:陳景祥2017-06-29
重大政策不能「直通」,必會引起震盪、挑起矛盾,對社會和諧不利,應該可免則免。
這是傳媒業最壞的年代,也是最好的年代
作者:陳景祥2017-06-22
資本主義社會老闆話事,他控制下的媒體立場當然可以隨自己喜好。
當年今日
作者:陳景祥2017-06-15
香港人能靠的就只剩下「自求多福」四個字。
深慶得人?
作者:陳景祥2017-06-08
選拔人才,是任何政府的首要工作。
我管 你治
作者:陳景祥2017-05-31
換言之,大政決策日後將在北京,香港特區政府受命執行,特首的權力範圍只限於業務營運。
政治熊貓
作者:陳景祥2017-05-24
張舉能法官的判辭,對當前的風波仍有很大參考價值。
香港是一帶一路的風險對冲基地
作者:陳景祥2017-05-17
即使香港積極參與國家規劃,但能否保住香港過往的優勢?答案是否定的。
陳美齡、陳國基……還有誰?
作者:陳景祥2017-05-10
重要的是,到底政府能夠吸納多少有能的新銳之士。
大灣區所為何事?
作者:陳景祥2017-04-26
在選民眼中,融合的弊病似比好處要多。
深層次矛盾
作者:陳景祥2017-04-20
很多港人不禁要問:我們的幸福去了哪裏?
新地產霸權?
作者:陳景祥2017-04-12
到了目前的地步,這已非樓價和房屋議題,而是會引起中港深層次矛盾的政治問題,不是單靠什麼「辣招」就可以解決的
林鄭要找什麼人入政府?
作者:陳景祥2017-04-05
為了彌補撕裂、促進和諧,社會上有呼聲認為林鄭應該委任泛民成員,或曾俊華和胡國興的支持者加入政府。
曾俊華現象 林鄭怎「補天」
作者:陳景祥2017-03-29
林鄭未上任已經要接手這個燙手山芋,要跟泛民「言歸於好」的機會相信微乎其微。女媧補天,也就難上加難了。
特首選舉投票前最後檢討
作者:陳景祥2017-03-22
林鄭月娥在fact check上受到幾次質疑,她認為是媒體要求過高,但其實她常以引用數字去說明理據,容易在fact check中出漏洞。
粵港澳大灣區會為香港帶來另一個繁榮期嗎?
作者:陳景祥2017-03-15
粵港澳大灣區會否為香港帶來另一次繁榮期?
管治出路何在
作者:陳景祥2017-03-08
葉劉淑儀最後因為拿不到150個提名,再次無緣參加行政長官選舉。上一屆唐梁之爭,唐英年到後段敗象已露,葉劉淑儀搶閘希望入場,結果無功而還;但當年太過倉卒、籌備時間不足,是未能入閘其中一個主因。汲取教訓,葉劉今屆很早就開始部署,政圈內人人皆知她會捲土重來,結果仍然無法入閘,更敗給「政壇新手」胡國興,相信連她自己都始料不及。   葉劉遭遇 對建制派有很大啓示   塵埃落定之後,葉劉淑儀接受電台訪問,對3名候選人曾俊華、林鄭月娥及胡國興「評頭品足」,指出3人都有缺陷(但沒有提優點),言下之意,他們都「未夠斤両」當行政長官。在葉劉眼中,她應該認為自己是最適合人選,無論政綱和履歷,她都應在3名候選人之上。最有條件的人選最終出局,是「劣幣驅逐良幣」,反映制度出了問題。對此,葉劉淑儀在訪問中也有談及,她說泛民陣營今屆手握300多票,送3人入閘「啲票唔夠分」。 經過2003年23條立法一役,葉劉和民主派種下了極深的嫌隙;參加特首選舉,葉劉斷無理由會寄望泛民會以提名票送她入閘。葉劉爭取提名票的對象,肯定是800多名建制派選委,他們的票數足以支持她晉身為候選人。換言之,葉劉之敗不在泛民,而是敗在建制派手上。 她在訪問中是這樣說的:「今次中央很早表態,很罕見,變相在提名階段篩選。」中央表態,建制派歸邊,提名票「高度集中」、滴水不漏,是葉劉再次落敗的主要原因。有部分建制派和主流傳媒讚賞葉劉淑儀的政綱出色、會見選委時表現進取,比其他參選人都優勝。既然如此,為何建制派不願支持葉劉?很明顯,政綱在建制陣營中的作用,其實無關宏旨,主要是看中央的意向。 葉劉淑儀的遭遇,對建制派有很大啓示:即使過去有良好的公職紀錄、跟中央保持友好關係、在重大政治問題站穩建制派的立場,但在管治權力的分配上,仍然未必符合資格。那麼,未來特區政府對管治人才的要求,到底要符合哪些標準?   管治聯盟納政黨代表 危機反更大   劉兆佳教授一直倡議的管治聯盟,是指由香港社會的一些精英人士尤其是建制中的既得利益者和親中政治勢力的組合,而中央政府會在此聯盟的組成上扮演重要角色,令可能不會合作的精英聯成一線。管治聯盟在董建華政府中曾經試驗過,董先生吸納了不同政黨、建制精英「共冶一爐」,結果到23條立法最後階段自由黨「造反」,管治聯盟宣告瓦解。說到底,政黨的生命線在選票、民意,特區政府的權力基礎則在中央支持,兩者不時會有衝突。政黨要生存,往住都寧取群眾,而不願緊跟中央。換言之,管治聯盟納入政黨代表,得到的往往不是政局穩定,反而是更大的危機。 葉劉淑儀為她領導的新民黨定位,說特首選舉之後,新民黨會重新考慮,可能「無咁建制」,會更獨立,可能要更敢言。如果成事,可以預見新民黨與建制核心只會愈走愈遠,葉劉想5年後再次角逐特首,機會只會更微! 如果要為建制派劃一個範圍,這個範圍應該很闊很廣。鄧小平在香港回歸前談到港人治港時,說治港的人應以愛國者為主體,即擁護中國收回主權,支持北京的一國兩制、高度自治、維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的基本方針。用這條線去劃界,香港政治中的建制派應該是主流派、大多數。   「一左二窄」現象似又重臨   然而,事實是另一回事:過去20年愛國愛港陣營未能團結大多數,反而把圈子愈收愈窄,排擠「異見者」多,拉攏同路人少。當年「香港工作」的「一左二窄」現象,如今好像又再重臨。反映在今屆特首選舉上,是不斷有傳聞說「中央只支持一個參選人」、有人「勝出也不會獲中央委任」,甚至說得到泛民提名是「勾結外國勢力」……有些人替葉劉淑儀不值,是眼見她緊跟中央立場(對直選議員來說這是「高危」行為)、配合國家政策(很快就成立了「一帶一路」的研究機構),盡心盡力,是建制派的模範;可是在特首選舉中仍然受到封殺,連入場機會也沒有。試問對建制陣營來說,「廣納英才」是否有一套不為外界所知的潛規則? 內地學者程東金撰寫的文章〈香港管治的出路何在?〉,有以下一段分析:「中共的基本原則非常明確,它是包括香港在內的全國的執政黨。但中共在香港卻不但不直接管治,而且不公開活動,也不參加香港的各項選舉……到目前為止,中央還沒有明確搞清楚作為國家的執政黨與參與管治香港的建制力量的關係。如果這些力量不受中共節制,則中共確保執政黨的地位就成一疑問。在諸多根本問題沒有釐清之前,中央對政黨政治只能是禁止,對於管治聯盟的組成也只能是處於兩難之局。而在中央未有明確表態之前,特首能夠整合建制勢力的空間亦有限。」(《文化縱橫》,2014 年7月28日)   如何促進和諧 仍是大問號   有不少政圈中人和學者曾建議香港應該行政黨政治、有執政黨,但上引內地學者的分析說得很清楚,北京不會容許中國境內有另一個執政黨,連類近執政黨的管治聯盟都沒有存在空間。 未來不管誰做特首,要建立一個廣納各界(更闊政治光譜)人才的管治班子,看來絕不容易。如何促進穩定和諧,仍然會是一個大問號。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誰是敵人?誰是朋友?
作者:陳景祥2017-03-01
現在政治人物常掛在嘴邊的「社會撕裂」,其根源正是來自互不信任、互相敵視。
代吳克儉局長問:我做錯咗啲乜
作者:陳景祥2017-02-21
對一個在教育政策上沒有特別要求的政府來說,吳克儉局長也許會問:「我到底做錯咗啲乜?」
特首選舉主戰場 在民意而非政綱
作者:陳景祥2017-02-14
久而久之,民眾視政綱為「例行公事」,寧願選擇看政客的「真人騷」,哪一個「演出」更精彩才投票支持,反而成為常態。
如何用儲備是政治不是管理問題
作者:陳景祥2017-02-07
林鄭月娥要攻,曾俊華自然要守。到底香港的公共財政現况如何?所謂「全新的公共財政方向」,又可以「點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