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章最近有些「罕見」字,版面或已有些解釋,但似仍可以再談一下……
「夜以繼日」抑「日以繼夜」?不用問王議員,問彭教授也可以。
華佗抑華陀?唾手可得抑垂手可得?精英抑菁英?聽聽彭家發教授怎樣說。
有些詞語,由於字的組合相近、類似,往往使人產生混淆,誤用、誤寫、誤解甚至引起爭議,又或者妥協,以為兩詞用字,只要音近即可,何必斤斤計較?其實不然。
雖然單字可以通假,但若根柢兩字合用時,就得用根柢,查一下字典就可以知道,未有字書說,得以「柢」代「底」的!
文字研究,十分迷人;但是,現代漢字研究,似乎更加迫切;全球使用正體漢字的,不夠6000萬人口,主要使用者在台灣、香港、澳門及海外一些中文報刊。正體漢字該如何面對這一情勢?
一位知名女士,到機場為女兒送行,媒介竟然振振有詞說她到機場向女兒「告別」!聽起來令人難過,那麼大的媒體,竟然沒有把關機制(gate keeping),致令「道別」說成「告別」!(想想什麼叫「告別式」!)
年前中秋強颱辛樂克(Sinlaku)在台灣肆虐,而無獨有偶的,颶風艾克(Ike)也橫掃美國德州,兩地都烏雲密布,烏天暗地,豪雨成災。或許有人會問,颱風、颶風有甚麼不同?
早年,政府接手高鐵,董事長換人,若干報紙在下標時,不約而同用上「政府埋單」的小標題——埋單,用對了,不像以前,總是只會說買單,甚麼「今晚我買單」諸如此類。
在台灣,口頭語(字)一經媒介採用,便會流行一時。「拗」字就曾經在台灣流行過好一陣子……
信不信由你,叫人某君、某甲、路人乙和「那個人」的稱謂,幾千年前就有了,不信?且看幾個例子。
有報道說,因為由手機代工業者的自行開發,類似蘋果iphone的「山寨手機」,在大陸市場走紅,令「山寨」一詞,成了網路流行語……
台灣沿用港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當然是屈臣氏(Watsons)!不過,有些台港翻譯相異,是頗為弔詭的。例如在香港說通脹,在台灣是通膨……
通俗語類之使用及流行,是社會文化程度的探射燈;所謂有甚麼樣的社會,便有某樣的通俗語,而從通俗語類的流行情形,可以得知該社會文化素養……
「攪」局、「搞」電玩,一字兩寫,究竟哪個字是本尊?哪個字是分身?
似乎,除了中視之外,電視媒介一提到螢幕邊的「流水標題」(running head),就囫圇吞棗地一律稱之為「跑馬燈」——已積非成是了,聽來令人難過,媒介、播報員怎會一錯再錯,不求甚解至此,誤導觀眾呢!
「新潮」黃飛鴻電影都拍得淒美動人,他和十三姨戀情,更令人稱羨。不過,真實的黃飛鴻並不如此。他是廣東西樵人但在佛山長大,父親黃麒英精通南派洪家拳術,但只在衙門做一名隸役,因為貧困,閒時就帶同黃飛鴻在街頭賣藝、賣藥和醫跌打雜症……
大陸官員自豪的說,大陸存在的是大排檔經濟,所以在全球性金融海嘯中,受害較小,也能快速重張旗鼓。將大排檔與經濟湊成一個通俗式「類學術名詞」,可說一絕……
因為「社會劇情」需要,套用一句俗話,「爆料」一詞不覺在台灣大大走紅,紅得有如當紅炸子雞般。某某爆料,某周刊爆料,幾成電子媒介晚間新聞的例行性開場白。爆料一詞,相信是隨着香港通俗量報之登陸而外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