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教育

中大擬將正向心理學納入本科課程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3-07
段崇智教授主動提到中大醫院建設情況,他形容進展良好,預計在2019年落成,2020年啟用。
科大署任校長史維樂見教育增資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3-06
史維教授強調,科大不希望只是在內地單獨辦一所大學,「把科大變成兩倍並沒有意思」。他希望這所分校與香港科大維持緊密的聯繫,甚至是「教職員(內地、香港)兩邊走」。
「閱讀大挑戰」──孩子怎麼看閱讀?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3-01
「閱讀大挑戰」計劃由優質教育基金支持,透過建立網上兒童文學讀後測驗庫以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促進學生高階思維和閱讀理解能力發展。
港大譚廣亨教授:內地機遇多 不理便離地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3-01
香港大學任校長譚廣亨;「香港大學一直透過不同的渠道,以知識推動社會發展,當中有也有頼與傳媒建立互信的關係,才能與市民分享知識和研究成果。」
恒管公布五年發展大計 冀年底正名大學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2-27
何順文校長表示,有信心在未來三年,所有本科生都能夠有實習機會,恒管將成為全港首間要求100%實習的高等院校。
朱啟華:閱讀能令每個孩子成為贏家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2-22
朱啟華博士表示,每個孩子的學習情況都不一樣,良好的閱讀習慣有助提升學業成績,一生受用。
張仁良校長:公眾對教大的學生有很高期望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2-14
張仁良校長希望學生借民主牆事件反思和汲收教訓,因為公眾對大學生有很高的期望。張校長認為今次事件發放很清晰的信息:大學的校園享有言論自由的同時,亦希望大家互相尊重。
迎向未來的教育 改變生命 發揮人類無限潛能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2-12
作為騰訊主要創始人之一的陳一丹博士,關注人工智能、自動化科技發展等,令世界急劇轉變,衝擊傳統教育制度。
郭位校長:惠州建科研中心 香港設牛奶農場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2-09
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教授介紹未來一年的計劃,包括在惠州市興建科研中心,以及在香港建設農場,生產牛奶、雪糕等奶製品。
科大委任史維教授為第四任校長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1-19
香港科技大學校董會通過,由現任首席副校長史維,接替將於8月31日離任的校長陳繁昌,9月1日履新。史維教授將會是科大第四任校長。
張翔:加強國際交流 捍衛學術自由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1-10
張翔教授與港大校友會面時,回答有關他與香港的聯繫、加強國際交流、建立協作文化、聆聽學生和校友訴求、言論自由等問題。
張翔:港大發展路向和競爭合作策略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1-09
張翔教授闡述對港大發展的願景,談及爭取資源及確定大學發展路向的三大策略,說明了他對港大如何吸引師才、提升學生學習經驗、增加與各界溝通合作的想法。
不做港孩──提升孩子抗逆力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1-08
Oh!爸媽連同灼見名家教室邀請到投身教育服務超過二十年,現任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真道書院校長曹希銓博士,於講座中與家長們分享他對培養孩子品格,和建立孩子抗逆能力的經驗和心得。
張翔:領導管理與港大挑戰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1-08
張翔教授與港大校友見面時,提到港大要與本地社群連結,發揮社會影響力,也要向多方爭取資源拓展研究項目,以此回應時代和大學教與學面臨的挑戰。
用創新和變革重新定義教育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12-18
一丹獎不僅僅是一個獎項,更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它讓我們著眼於更大的願景來思考我們能做什麽。我們在思考如何合作,共同推進教育的變革發展。
張翔獲聘任港大新校長:把港大帶向新高峰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12-15
張翔說學術自由很重要,每份自由都有責任,而言論自由對於交流意見很重要,不過他認為自由也有限制。
丁新豹:絲綢之路與古代歐亞大陸
作者:編輯精選2017-12-11
踏入新時代的中國,積極與鄰國修好,相信這個軟實力,加上強大的經濟誘因,有助於一帶一路的推廣,把歷史上的三個主要古代文明(地中海文明、南亞大陸文明及中華文明)串聯在一起。
中國培養創新人才的策略:教育改革和發展
作者:編輯精選2017-12-08
只有不惜一切力量,研發出革命性的高效教育改革,中國才能不負莘莘學子,攜手共創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聚沙成塔,繼續前行
作者:編輯精選2017-12-08
我時刻都為自己的幸福人生和健康體魄感恩,認為無論自己做幾多好事都未足以回報獲賜的恩典,更希望可以感染別人,大家都盡己之力,讓世界美好一點點。
廿一屆毅行回顧與前望
作者:編輯精選2017-12-07
在身軀承受苦楚之時,內心卻是不斷掙扎,腦海進行着激烈的戰爭,實在不甘心作逃兵,亦不想有負於數百位贊助好友。
馬時亨:我對中國歷史教育的看法
作者:編輯精選2017-12-05
我認為管理好簡單,就是要vision(視野)、execution(執行)同communication(溝通)。
浸大十年計劃:回應時代的教學策略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12-04
浸大校長錢大康指出,聚焦三大研究領域和透過「人才100」計劃增聘人手,重點在於聘請全球最好的教授,來幫助浸大開拓跨學科領域的教學。
誰偷走了學習的樂趣?
作者:編輯精選2017-12-04
今天,我們當老師的,若發現學生對學習提不起勁時,是否應當先作自省:我有沒有偷去了孩子學習的興趣?
葉家寶跟我握手了
作者:編輯精選2017-10-27
學習過程中,她知道承擔責任是一種專業。她跟我分享時,我完全可以感受到她內心的歡樂、自信和滿足。
陳繁昌:大學排名難顯香港學府優勢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10-26
陳繁昌指出,未來要有創業成功榜樣,家長便也不應逼小朋友讀「神科」,因為每個人心中的「神科」都不盡相同。
陳一丹:教育是解決社會問題的關鍵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10-26
教育本身不是一切努力的目的,只是我們追求社會的穩定長久發展、回歸人本身的幸福,所必須的過程和手段。
楊潤雄:積極推動STEM 培養學生思考和解難能力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10-26
面對全球一體化,楊潤雄指出香港教育必須跟上國際,希望青年能有社會承擔、香港情懷、國家觀念。
斷層金融才俊
作者:編輯精選2017-10-14
一個社會,講求遊戲規則。投身當代金融界,無CV、無家底、無關係、無人際網絡可能是「輸在起跑線」的先天缺陷,但難道我們就看着寶貴的人才資源白白浪費?不及早給予基層下代機會,這些人才怎能上流?
李國寶:HKU SPACE 60年來貢獻非凡
作者:編輯精選2017-09-29
李國寶博士與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淵源甚深,曾在學院教授課程,擔任香港大學名譽司庫期間,更調解了大學與學院的爭議。他見證了學院這些年來的輝煌發展。
一串希望之匙
作者:編輯精選2017-09-23
中原集團創辦人施永青曾經說過:「一份工作有沒有值得你學習的地方,視乎你有否求學的心及承擔的態度。」環顧香港,人口日趨老化,年輕一代日後肩負的社會擔子,比我們這一輩要沉重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