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專訪

美國如何看台灣大選?——與江宜樺教授對談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5-08-13
江宜樺教授曾位至權力頂峰,今日再回到大學,從學者的角度,他如何看待台灣與周邊國家的地緣政治關係?本文將節錄與江教授的對談。
專訪江宜樺:「沒有人欠我什麼」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5-08-12
七年的政治生涯,江宜樺登上了很多學者一生都未必有機會踏足的舞台,突破紙上談兵的時事評論,實踐自己的政治理念。他沉思道:「對於馬總統,我一直很感謝他,給我在這幾年中歷練了好幾個職務。這對一個學者來說,雖不是千載難逢,但也是要珍惜的,是一個對政治現實的體會。」
專訪鍾普洋:香港有的優勢,其他人學不來!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5-08-07
有關香港的出路,筆者猶記得,上星期某份報章的頭版專題,將香港與鄰近地區比較,論斷香港在人才、文化產業、國際影響力等,均已被鄰近地區趕過,必須盡快尋求變革。然而,鍾普洋(Po) 對於「變」這回事的思考,更值得香港人好好思索。
寫作平台 Penana: 我們要做小說界YouTube!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5-08-07
Penana 選擇的方向,是香港嶄新的領域,沒有前人探路。年輕的他們懷着滿腔熱誠,踏上這條一向不被人看好的文字之路。他們於言談之間流露的自信,叫人期待這家初創公司將來的模樣。
專訪鍾普洋:沒有願景,民就淪亡,香港人要振作!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5-08-06
商界傳奇人物、DHL國際亞太區創辨人鍾普洋日前接受本社獨家專訪,暢談香港發展前景。有人認為,香港將會漸漸被邊緣化為中國的二、三線城市。「那只是一些短視的人,看不見、看不到、看不起香港的價值所在。」鍾普洋強調,當前香港最重要的,是要尋回一個清晰的發展願景。
專訪哈佛蕭蔭堂教授:教育應以學生潛質為本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5-08-01
美國真的是讓每個學生的潛質盡量發揮。香港要這樣做則很麻煩,因為有一個統一課程,除非把一些特別優秀的學校劃分出來,特別安排。就像從前中國大陸也有少年班,特別培養尖子,香港反而沒有這類機制。美國則不需要少年班,因為全部美國學校本來就是自由選課。
專訪哈佛蕭蔭堂教授:思維能力重於運算技巧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5-07-31
2015年7月27日,正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主修數學的香港學生盧安迪,在香港大學訪問當代數學大師蕭蔭堂教授。蕭教授為哈佛大學數學教授,早年獲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兩人雖生於不同年代,但同樣醉心數學,是次訪談是兩代數學研究者的對話。
港大校委文灼非:應按港大傳統委任副校
作者:編輯精選2015-07-30
香港大學副校長任命爭議因學生衝入會場而鬧大,港大校務委員會將於9月再討論有關任命,校委會委員文灼非表示,校委會過去一直尊重物色委員會的推薦,希望今次亦按傳統的任命機制及程序行事。
再訪李歐梵:三重身份下的寫意人生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5-07-14
「對我來說,人生是一本很大的書,書裏面充滿我不知道的智慧,我一頁一頁地看,不斷看,看不完,我覺得我的人生很豐富,所以人的心態很重要。這個世界上,比我們更窮更無希望的人很多。胸襟應放寬些,為什麽不可以闖蕩下。我希望香港年輕人不好覺得沒希望,不要很窄看問題。」
專訪尤曾家麗:教育是否只得一條路?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5-07-05
今日的香港,有些人,特別是父母,一心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花盡力氣要讓子女進傳統名校、入傳統大學。然而,在教育系統廣受褒揚的歐洲,職業教育是另一個選擇,亦有很多年輕人早年投身職場,打好經驗的基礎下再求學,反而事半功倍。外國年輕人的路如何走?本社最近專訪曾到歐洲取經的 VTC 執行幹事尤曾家麗女士,與我們分享她的經驗及其教育理念。
專訪恒生執董馮孝忠(二):政策市下滬港通的樂與憂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5-06-26
「滬港通其實是雙贏的,即是本地券商可能會多了生意,另外又會為內地帶來吸金能力。現在 A 股公司要吸引外國投資者的話,都需要提高其透明度,也需要多做一些投資者關係,公司的賬目即使不是採用國際標準編寫,但都要讓外國投資者看得更清楚,更靠近國際標準的透明度……」
專訪恒生執董馮孝忠:下半年中港經濟前瞻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5-06-25
美國第一季經濟收縮比市場預期差,不過屬於季節性因素,而深受兩地影響的香港市場明年將會如何發展?就此我們專訪了恒生銀行執行董事兼環球銀行及資本市場業務主管馮孝忠先生,探討一下 2015 年的金融、經濟的發展走勢。
專訪田北俊(二):特首不應搞分化 政黨政治是出路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5-06-23
承上文〈專訪田北俊:政府應檢討對建制派的期望〉,田議員跟我們重新詮釋上周四(18/6)33名建制派議員集體離場後的心路歷程,本文他會繼續談香港於後政改時代的前路。
專訪田北俊:政府應檢討對建制派的期望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5-06-22
上周四(18/6)政改表決當日,林健鋒、葉國謙等 33 名建制派議員於表決前集體離場,最後表決以 8 票贊成、28 票反對否決政改方案。社會輿論普遍對事件感到驚訝,各種評論和陰謀論紛現,對這歷史時刻的兒戲收場有不同的解釋。本社為此特地專訪當日留在立法會投票的自由黨議員田北俊,請他在立法會的角度詳述事件。
專訪林煥光(四):四十年實地考察看中國的轉變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5-06-16
在前三篇專訪,林煥光以其從政幾十年的經驗,跟讀者分享了香港的現況和展望將來。本文林煥光轉而跟我們談中國,原來當年他對神州大陸的好奇,直叫他連AO的高薪厚職也可放棄。
專訪林煥光(三):法例繼續停滯不前,香港真的會「死」的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5-06-15
在林煥光上兩篇專訪,他跟我們古往今來,分享了很多他的角度和看法。林煥光已經從政逾40年,經歷的風風浪浪,絕不限於《中英聯合聲明》、天安門事件、九七回歸。本文他跟我們分享了一些他這代人的感慨。
專訪林煥光(二):行政立法關係為何比三年前更惡劣?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5-06-14
新一屆政府這幾年來的表現,我認為始終未能建立一套好的行政立法運作關係,不要說泛民,就算建制派,很多時候政府都不能夠掌握足夠的支持。為何在掌握60%票數的情況下,很多法案仍然不能順利通過?行政機關需要在剩下的任期內,在這方面下工夫。
專訪林煥光(一):否決政改方案後,下一步怎樣走?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5-06-11
來到表決的前夕,各方馬不停蹄,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不斷會見泛民議員,立法會行管會討論有關立法會大樓保安的事宜,民陣、新界社團聯會等組織相繼動員集會,一切如箭在弦,社會張力湧現。香港的前路將何去何從?本社早前訪問立法會主席曾鈺成及泛民主派資深立法會議員馮檢基,與讀者分析香港局勢,這次請來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召集人林煥光,剖析他對佔中、政改及香港前路的看法。
專訪董建華:五代人以此為家 希望香港向前走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5-06-08
本社社長文灼非先生應團結香港基金網站邀請,擔任嘉賓主持,與全國政協副主席、香港特別行政區前行政長官、團結香港基金創辦人兼主席董建華先生進行深度訪問。訪問主題包括2017政改方案、團結香港基金智庫工作,以及細談他對香港情感的心路歷程……
專訪馮檢基(三):雨傘運動令日後選情更複雜難料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5-06-06
之前兩篇專訪,馮檢基為我們回顧了政改發展,以及香港政局的當前形勢。在最後一部分,我們問到了他對於香港未來的意見。下屆區議會選舉將於年末舉行,近來發生的種種政治事件,對於之後的發展,究竟會起着什麼影響?對於馮檢基來說,似乎堅持目標與理想,「一步一腳印」,就是當前應該做的事。
專訪馮檢基(二):香港需要時間再次凝聚共識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5-06-05
在上一篇專訪文章,馮檢基議員詳細地講述了他對政改的看法,在第二部分,我們由政改出發,探討數個香港政局較為宏觀的面向,其中,在英美影響、政府組班等,馮檢基都有自己的一套看法。
專訪馮檢基(一):代議士要看民意,但也要有原則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5-06-04
馮檢基:「我作為一個政治人,要參考之餘,也是為了自己的理想,對香港有願景,有目標。當民意與理想或願境出現矛盾的時候,就要有一些考慮與選擇。」
專訪李彭廣:民調對扭轉政改有多大意義?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5-05-28
李彭廣:立法會會否通過政改方案,跟民意調查所呈現的「民意」相關性其實不大。有些人認為立法會議員要跟從民意調查結果或民意去投票,但事實上有幾個其他問題要注意……
專訪曹仁超:原來曹sir也有迷信的一面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5-05-14
解釋中國崛起的著作多得數不清,但原來曹仁超有自己獨特的看法:「有時都要迷信一下,我認為從1978年改革開放開始,中國一直在走運。試想想八九六四中國死那麼多人,原本國際社會要制裁中國,卻突然跑出個侯賽因,展開波斯灣戰爭……
專訪曹仁超:年輕人,不要讓500尺綁住你的青春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5-05-13
人人慨嘆蝸居難求,曹仁超覺得最可悲的是,香港人最大的願望竟然是買樓收租,包括大學生。「即使好運或者憑父蔭,25歲前儲到首期,開始供款,供到45歲為止,到時都不用想創業了。所以我經常寄語年輕人,不要讓500尺綁住你的青春。」
專訪曹仁超:思考要國際化,做事要本土化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5-05-12
對於近年興起的本土文化,曹仁超覺得並無不妥。「但要謹記,思考要global,做事要local。香港年輕一代若想成為企業家或投資專家,這是必須要有的邏輯思維,否則只搞本土的話,很大機會連自己都養不起。」
專訪李遠哲:已剩下沒有多少時間去逆轉環境問題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5-05-05
「說到個人化的消耗,當人口比較少,而地球還是無窮大的時候,情況還可以接受。但現在人口那麼多,消耗也那麼多的時候,地球承受不了。所以我們就要檢討,這樣走下去對嗎?」
專訪楊照:台灣已找到了自己的定錨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5-04-26
香港正好和台灣處於兩個方向。九七回歸之初,香港的定位還是相對很安穩的,但現在原本的定位被衝擊,像台灣以前一樣進入了漂流的狀態。以前在英國殖民時期,香港人對「中國人」的身份認同其實並沒有很大的問題,因為相對與英國來說,香港人會認為自己是「中國人」……
專訪曾鈺成(四):淺談過往特首的表現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5-04-24
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署時,鄧小平提出香港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維持「五十年不變」。轉眼間,時間已過了將近一半,香港經歷三屆特首管治,是真的沒變,還是停滯不前?不同的人或許有不同的看法,但立法會主席曾鈺成身為民建聯前主席,見盡回歸前後香港政界事,他又如何看回歸後的香港?
專訪曾鈺成(三):議會分裂因缺乏像司徒華的領袖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5-04-23
曾鈺成於上兩篇文章跟我們討論香港的管治問題,他認為問題主要在於兩個方面——體制漏洞和人才不足,更指出,在未解決普選問題的情況下,這些問題「沒得做」。但是,在今日政界不論建制、泛民都缺乏領軍人物、行政立法關係緊張到極點的情況下,要吸引政治人才談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