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專訪

陳家強:香港金融科技大有可為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4-10
陳家強表示,金融體系的審慎監管,使香港在金融科技方面佔有一定優勢。「不是盲目叫人做科技,而是結合科技監管政策和創新的商業模式,我認為香港有優勢。」
劉遵義:中美合則兩利 鬥則雙輸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4-09
劉遵義教授認為,這場「貿易戰」對中國的實質影響不大,中美都不會「大獲全勝」,持續下去只會「雙輸」。
陳智思:保險科技興起 網絡安全成疑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4-08
陳智思認為保險科技是大趨勢,將來用手機就可以買保險,但人人不會自願買保險,對保險科技全面取代有保留。
黃樹堅:粵語不低俗 絕對見得人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3-14
黃老師坦言,現在首先要改變「粵語是一種低俗語言」的觀念,「觀念不改變,說什麼都沒用」。他斬釘截鐵地說:「我們的粵語,絕對見得人!任何語言都見得人,何況粵語有深厚的文化底蘊?」
藝術授權有商機 女先鋒勇闖藍海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3-12
藝術授權到今日為止還是一個陌生的名詞,20年前卻有港商洞悉此中先機,勇闖「藍海」市場,目前已獲13家國際博物館授權代理。本社專訪這位獨具慧眼的女先鋒,她細細道來已蔚成潮流但不為人知的藝術授權產業。
陳劍梅:還來得及搶救粵劇南派藝術嗎?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2-22
要全面搶救南派藝術,最重要讓年輕人演出古老戲,保留「排場」,即嚴謹的場次安排,以及舞台調度的一套固定程式的結構。
黃樹堅:有志氣的語言群體 應有所堅持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2-20
今日中小學教授的中文,大都是以北方語言為基礎的「白話文」,記者問黃老師,是否反對「普教中」(普通話教授中文)?黃老師說:「我是百分之一萬反對的。」
黃樹堅:粵語保留古韻 普通話難媲美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2-12
黃樹堅老師認為,今天仍然有人歧視粵語,認為粵語「非中國之物」,「我要告訴大家,這是錯的。恰恰相反,粵語保留了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
陳智思:政府部署應對策略 香港毋懼貿易戰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2-11
中美貿易戰牽動全球,行政會議召集人陳智思先生作為一位金融業人士,預期貿易戰對香港有何影響?香港如何應對貿易戰?
大家樂主席羅開光:總結多個棋盤經驗 招攬優秀人才傳承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2-02
羅開光從80年代加入大家樂從低做起,一直晉升至CEO,卸任後擔任集團主席,身經百戰,閱歷豐富。他如何總結大家樂快速成長的經驗?怎樣看本是同根生的競爭對手大快活?他心目中的這盤大棋下一步如何走?
捨美國科研事業 掌家族快餐王國──專訪大家樂主席羅開光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2-01
大家樂主席羅開光憶述,如果他當年繼續深造,或許會成為很成功的科學家。最終他不讀博士學位,其實是走回應該走的路第一步,做生意的力量已經開始慢慢萌芽。
朱鶴亭:中華醫學 有容乃大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1-18
朱鶴亭先生認為中華醫學包含了多民族的智慧,「中國的醫學是民族性的,中華民族融合了56個民族,中華文化是包容的文化,包容大了以後,研究中華文化必須從民族的角度去考慮。」
朱鶴亭:西醫是科學 中醫是哲學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1-17
朱老認為,西醫是科學,中醫是哲學。「我尊重西醫的原因,是因為西醫是科學;尊重中醫的原因,是因為中醫是哲學。中國文化以哲學為基礎,外國文化以科學為基礎,所以我尊重科學,鑽研哲學。」
梁錦松:貿易只是中美長期鬥爭的一環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12-21
梁錦松表示,這場風波只是序幕,隨之而來的是中美全面鬥爭,或會長期對壘。中國既要重視外患,也須提防經濟內憂;而在兩國交鋒之中,香港也有獨特的角色。
黃元山:土地不是萬能,沒地卻萬萬不能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12-20
黃元山認為,智庫的社會角色很大,第一是提出長遠想法;第二是提出跨部門想法,因為智庫不必受制於既定觀念運作的官僚框架;第三是作為民間機構推動官商民三個界別合作。
曾鈺成:智庫成功靠獨立性、素質和影響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12-19
「政黨有政治立場,而做研究只為支持該立場,已先有了結論。所以獨立於政黨外的智庫是有存在價值的。」
馮程淑儀:擺脫「救火」工作 思考長遠政策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12-18
「管治新風格主要是增加政府透明度、推動創新及增加公眾參與,也就是創新辦的工作。」
高明:新時代下的香港金融樞紐地位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12-17
展望2019年,一帶一路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加快推進實施,香港經濟轉型政策利好效應逐步顯現,將不斷為香港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和新活力。
段崇智:中大力拓創新科技 研究成果用於社會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12-13
「我們在生物醫學、人工智能、機械人方面成果優秀,中大在創科上有成績,可以將科研成果推廣到社會造福人群。」
史維:科大廣州設分校 創雙贏優勢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12-12
「大灣區發展計劃對香港很重要,在我們沒有的產能、工業能力上,給香港一個真正可以跨境的平台。」
張翔:帶領港大迎接全球化 急速轉變的挑戰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12-11
「我們着眼於成立大灣區國家實驗室的可行性,把不同學院放在一起,發展跨學科研究,更引進企業家精神及經驗,與工業界合作,展望未來港大在這些實驗室會扮演重要角色。」
張建宗:本屆政府如踢法式足球,實而不華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12-10
張建宗坦言,特區政府面對不少可能是十多屆政府都無法完全解決「老大難」的問題,但也不爭一日之長短,希望未來為年輕人帶來希望,以民為本,與年輕人同行,因此本屆政府尤其重視青年的工程。
陳明銶:中美衝突不可避免 港澳可作戰略渠道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11-29
未來會否不僅是新冷戰重臨?熱戰在加溫中,中美衝突不可避免,問題是以何種形式:經貿戰或者科技戰,還是地緣政治的不平衡?我推斷外圍的「馬仔」會先打。
陳明銶:針對中國非今日始 冷戰思維陰魂不散?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11-28
美國退出TPP不是要放過中國,而是不喜歡去做一班人聯盟的大哥,因為做大哥就要照顧兄弟手足,要承擔責任就不能好處搾盡。
陳明銶:中美摩擦非一日之寒 鬥而不破格局未改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11-27
中國抗拒美國批評對華貿易赤字太大,中方就指出我願意多採購貴國的產品,但是你有所謂政治考慮,科技、軍事物資禁運,因此造成貿易的不平衡,就不要責怪我。
陳明銶:兩岸意識形態敵對 礙中國發揮軟實力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11-26
「蔣經國學術文化交流基金會是贊成中國統一的,執行長是台灣大學政治系的朱雲漢教授,他是反對台獨的,去過北大,復旦大學等國內名校交流和演講,所以不能說是『敵對機構』。」
三大高校校長懷念高錕教授
作者:文灼非2018-11-16
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教授9月23日因病辭世。本文作者採訪過三位大學前校長,分享他們對高校長的回憶。
劉智鵬林筱魯倡推土地債券 易收地助上車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11-05
持續智庫主席、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主任劉智鵬形容當年港英政府很聰明,以獅子山為天然界線,索性將獅子山南方的平地納入九龍,統稱「新九龍」。
李焯芬倡市民參與 共商建設明日大嶼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11-02
珠海學院校長李焯芬教授認為,填海是一定有需要的,但可效法當年「共建維港委員會」的模式,成立「共建大嶼委員會」之類的組織,讓公眾參與,與市民一起,共建明日大嶼。
范家輝在內地市場打造卓悅生活元素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10-25
范家輝滿肚密圈,卓悅在香港基礎已很穩健,雖然近年售賣的貨品已經多元化,但商品仍是單一市場,為了要走出香港面向世界所以找他合作,內地是卓悅踏出香港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