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棄子文名素來頗受推重,詩人周夢蝶為周氏至交,對後者最為崇拜;散文家董橋亦對周氏其詩其人甚為心慕。惜周氏一生惜墨如金,傳世之作不多,加上向無存稿,且因一海之隔,內地知者甚寥,至為可惜。
每一個人都擁有決定過卓越生活的力量,無論在通往平庸的路上走了多遠,我們永遠可以選擇轉換跑道,永不嫌晚。一旦你找到了內在的聲音,擴展影響力、增加貢獻,等於也激勵了他人去尋找他們的聲音。
就領導而言,我是從基層做起,最後立於整個大學機構頂端,因此在領導和管理上的經驗,可供各階級的領導者做為借鏡,當你在大型組織中爬得愈高,危機來得愈快愈大,但難題及最佳因應方法,卻大致相似。
「一路走來,始終如一」,是我從政以來的堅持。我可以不心虛的說,走這一路,清廉勤政愛民,我始終如一。
九龍寨城公園在完善的管理下,源自不同生境的特色植物聚在一起,為城市人提供認識這些獨特植物的機會。
六年前,郭書齊、郭家齊、吳佩雯、廖家欣在外界普遍看好的事業高峰、成功的生涯中,勇敢地砍掉重練,看似歸零,但重新出發卻累積了更大的能量,創造了人生兩道事業波峰,看到了不同於人的美麗景致。
丹麥家長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學校會受到良好的教育、學到眾多的技能,然而真正的幸福,無法光靠優秀的學業成績判斷。
以社會思潮史的角度去理解五四運動和五四新文化運動所得的論斷,雖經過了20年,至今仍覺有一得之見,而有別於時論。
關於飲食的書真的是汗牛充棟,我要你們假裝手上拿的這本書不是飲食書,而是晚餐邀請函,而且希望你們和我一樣,對晚餐邀約永遠不嫌多。不過這是一次與眾不同的晚餐,是一次心智的饗宴。
《義勇軍進行曲》誕生於「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振起了民族魂,旋律跨越世代,成為不朽名曲,又幾經波折,歷經考驗,終於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不二之選。
一年又一年,她緊隨着自己的目標走,我才驚覺原來登上山頂後,還要處理媽媽內心的空巢感,登上山時每走一步,下山的時候就要多跨一步;孩子小的時候媽媽每一次出手,在孩子大了之後,就要一一的收手。
若我們將目光集中於荷李活道上,則可發現,在這條香港開埠不久即開通,藉以連結殖民管治核心與華人社區重心的道路上,星羅棋布地開設了很多妓院,其中不少更屬規模頗大的高級妓院。
重新發現香港「本土軍人」的歷史,是為了釐清香港常被遺忘的軍事歷史、補充香港歷史論述中偏重政治、經濟及社會史的傾向,更可從華兵的角度重新審視英國殖民者與香港華人的關係。
這家廟宇創立之初地位吃重,香火鼎盛,必然切合當時社會的需要,其後雖然香火仍盛,但社會地位急降,則反映了社會環境的巨大變遷,因此要更好地了解香港開埠初期的社會狀況和特質,實應先了解牽頭創立文武廟的人物。
饒宗頤的一身學問,很大程度上是他勤奮自學,不斷鑽研的成果。他日後不斷開拓新的研究領域及課題,動力亦主要來自這種刻苦鑽研的自學精神。因此,饒宗頤可以說是終身學習的一個典範。
古今愛讀書西方政軍領袖,難免令中國人想起曾國藩、左宗棠等歷史上的「儒將」,但退役美國海軍四星上將史塔伏瑞迪斯志不在此,他認為,讀書對任何人,尤其是對身穿制服的軍事學員,有五大好處。
唯一比在銀光經濟的林子裡迷路還糟糕的事,就是待在家什麼都不做。如果你不外出探索,很可能被拋在後頭,成為破壞的受害者──即使你不認為高齡社會與你的公司有關聯。
思考香港之前途,要清晰了解和支持香港在21世紀的新定位,即作為非常成功和高效能的「中國之世界城市」。
在中國近代史上存在着極其深遠影響的「香港因素」,較全面、深入、平衡的香港歷史,也應該有更完整和穩固的事實基礎來反映內在條件和外在歷史大環境,「中國因素」就是最不容漠視或迴避的基本考慮。
一帶一路策略的源起,是2013年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印尼及中亞細亞國家哈薩克時所大力倡議,配合其復興中華民族的「中國夢」含意,中國在世界舞台擔當非常重要、甚至領導的角色。
位處荷李活道兩代書院的更替,作為學生的孫中山,也是見證人。1884年4月15日,時年18歲的孫中山,以孫帝象之名註冊入讀位處荷李活道──歌賦街的中央書院。
柯蘭尼前兩個問題答得很好,但被問到如何訓練銷售人員的時候,臉上竟露出痛苦表情,我這輩子永遠忘不了。看他神情,好像只想趕快結束面試離開,連我都想給他一顆鎮定劑或抗躁鬱藥。
荷李活道是早年最繁華的街道之一,熙來攘往,絕對是「集糞」的好地方,無怪乎接連的橫街窄巷設有多所公廁,且看「公廁大王」如何點糞成金。
本書試圖呈現的是,辛勤拼起這片破碎且未完成拼圖之人的聰明才智,並總體考察我們周遭那來自悠遠太古的陌生地貌(無奈這兩項任務達成的程度非常有限)。
當時胡志明是聞名歐亞的革命者、共產國際在亞洲的關鍵人物,同時還是堅定的反對殖民統治的愛國者。這樣一個穿梭於東南亞傳播愛國思想、鼓動革命、謀劃推翻殖民統治的人,是英法殖民政府都嚴加防範和痛恨的人物。
為了尋找投資標的,巴菲特大量閱讀各種投資手冊、公司年報、報章雜誌,數十年如一日;一本厚達一萬頁的投資手冊可以讀兩遍,鑽研別人不屑一顧的各種紀錄,化為財富。
《華僑日報》創刊於1925年,1995年停刊,橫跨70載歲月,並且是本地第一份每日出版的日報,在日據時期亦持續印行,詳細地記載了香港社會的變遷。
無論如何,我們難道真會相信,僅憑一個線形「決策樹」(decision tree)或電腦報表上的一組數字,就能策劃一家全球性保險公司的前途?就能洞悉擬議法案可能帶來的政治與社會衝擊?
研究荷李活道的交易史,可以讓我們更好地了解20世紀中後期中國藝術品的集散過程、歐美日等地收藏中國藝術品的過程、世界著名收藏家、收藏機構的發展歷史。
耶穌說,太陽下山時就把煩惱丟開,一天的苦夠一天受了,如果把今天的苦留到明天,明天又有新的苦,人生豈不是苦上加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