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開始研究,如果我們已經執行、曾經試圖,或是希望執行5%哲學的話,人生會變成什麼樣。我看到的資料和科學證據都顯示,的確只要多努力一點點,幾乎生活每個面向都會產生變化。
既找到舊照片,可見相中風景優美,甚為可觀,然而美中亦要求真。今年初,香港大學圖書館邀請林準祥博士介紹新書,既向一眾讀者展示吸引彩照,更娓娓道來成書過程種種照片考據故事。
上世紀七十年代香港報壇百花齊放,影視及財經都有獨立出版的日報,《體育日報》順應潮流,但亦講求創意,這可在陳灌洪先生出版的刊物中看到。
李永達自言對入獄並沒有什麼恐懼,認為這只不過是突顯特區政府對異見人士的鎮壓。他作為其中一分子是可以抵得住這種壓力。監獄可以囚禁他的身軀,但不可以囚禁他爭取民主的決心。
你要去的遠方可能充滿了挑戰和荊棘,無論如何,相信自己,相信學習,相信成長。不必走得快,但一定要走得遠。
「一中多制」同時着重「一中」與「多制」兩個面向,不光只是強調在大陸和台灣兩個主權性政治實體之上建一個「邦聯」或「大屋頂」,而是同時肯定兩岸四地的多樣化政制實況。
如果沒辦法經營好家庭,人生其他成就的意義何在?唯有家庭的圓融美滿,人們才能享有真正平實的快樂。
根據創興銀行70年來的發展脈絡,本書試圖把創興銀行的發展,放在100多年以來香港華資銀行發展的歷史長河之中,特別是放在戰後香港經濟及金融業轉型發展的宏觀經濟背景下展開。
從1911年辛亥革命到1935年抗日前夕,在這25年間,中國大城市的婦女在動盪的政治和紛亂的社會裏浮沉,面對挫敗毫不妥協。服裝也就永不滯止,永遠求變,見證着她們頑強的奮鬥意志和解放心理。
美國學校系統完善,可信度高,所簽發的文憑證書都是獲多方認可的,經得起不同地方和長時間的考驗。而且中國與美國是世界兩大強國,全球化將是未來的大趨勢。
一個有遠見的人才能了解書籍尚未被開發的獲利潛力有多大。唯有亞馬遜創辦人謝菲.貝佐斯能看出將文字印在死亡植物上的古老技術,是在網路致勝的理想途徑,那是他踏出的第一步棋,然後超越沃爾瑪,成為零售業之王。
因為瑜伽與禪修,我的生命豐盛了很多,而這種內心的豐盛是沒有一個外在的東西能帶走的。在這裏我真的非常感恩歷史上每一個老師的努力,悉心把這些古老練習傳承下來。
陳家廚坊與你分享煲湯、茶水的秘笈。用愛心煲出靚湯,守護你和家人健康!
現在,許多美國人感到疑惑:中國人到底想要什麼?為什麼中國的軍費這麼高?他們是朋友還是敵人,是貿易夥伴,還是商業和地緣政治的對手?簡而言之,我們該怎麼跟中國打交道?
上帝,就是創造這些能量與空間的造物主;大霹靂,就是創世紀的時刻。然而,科學卻有另外一個版本的故事。
面對經營環境的驟跌暴升,聖保祿醫院始終採取較穩健做法,在蕭條環境中並無裁員,「雙非」年代亦非一面倒擴充產科,使得它在2012年政府宣布全面禁止「雙非」孕婦來港時,受到的衝擊亦較少。
「補助醫院」的辦醫團體基本上把醫院管理權拱手讓出,以換取長遠資助及提升員工待遇,公營系統則進一步整合壯大。香港若干慈善團體和教會興辦的醫院,都走上這道路;而聖保祿醫院則一直選擇維持獨立經營。
「OKR」,全名是「目標與關鍵結果」(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它是一套設定目標的守則,適用於公司、團隊和個人。
設計思維看似一套近年新興、不得不學的思維模式,但偏偏設計思考家都會不約而同地告訴大家,設計思維其實與生俱來,並非設計師獨有。
人生追求幸福,而終極目的的達成或固有價值的實現,為一切幸福的來源。社會追求的目的則是社會上最大多數人最大的幸福。
面對壓力時,我們會感到焦慮,隨之而來的想法與評價就可能是比較負面的,也就會進一步做出比較負面的反應,可能是繼續想、或是想逃避一切等等。
青少年都像典型的人格分裂患者,集衝突性格、起伏情緒於一身。他們的情緒像活火山,隨時都可能爆發,但爆發後又能快速冷卻。然而,什麼時候爆發,連自己也不清楚。
回顧這30年風雨在香江,慶幸當年勇敢踏出這一步,讓人生充滿了挑戰與意義。也是因為香港為我創造了機會,才能在新聞領域中開創了一片天,也才創造出推動的兩岸三地交流的成績。
能活用創造性與協調性這兩項人類獨有能力的工作,正與創新有關,包括提出新產品、新服務,以及開發新事業等。
1960年代的香港,成就了劉以鬯成為現代主義作家,但同一時間,他的流行文學面對大眾,直迫現實,呈現了香港生活扭曲的面相,值得我們細細地閱讀。
學者和作家,大部分認為毋須為粤語地位擔心,只要家裏講、市場裏講粤語就可以,他們說粤語粗口不會消滅之類。他們正是有意無意地迎合中共的做法,將廣東話由大都會的官話倒退到私密空間的鄉下話。
當一星期三晚或以上睡眠不好因而影響日間的表現,就是代表失眠已經發生。即使真的患上失眠,也毋須慌張,只要能夠維持個人的睡眠週期及生理時鐘,失眠很快就可以得到改善。
假設你的專長的確有市場,接着必然得問兩個問題:你每年需要賺多少錢?以及需要你的專長的市場,是否大到足以支撐你的生活方式?
你或會問,高材生必定適合讀醫或行醫嗎?我覺得成績好固然是先決因素,畢竟這是關乎性命的學科。我相信先要有醫術,才能談醫德。但同時,適合行醫與否也視乎個人的性格與能力。
一旦痛苦或誇張的故事或記憶被建構,並伴隨着鮮活的感官意象和強烈的情感,可能就沒有內在的、精神的途徑能區別真偽。在我們的心智或大腦裏,並沒有一個機制能夠確保我們記憶的真實,或至少確保老實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