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純粹」,是單純沒有邪念及私慾的心境。哲學上形容為自身體內的一個最原始的必然狀態,定義為「初心」。在資訊發達的今日,人間關係疏離,重燃初心更為重要。
行為藝術是二十世紀的現代主義藝術運動中,出現的一種精神表達方式。行為藝術在戰後的日本十分盛行,反映日本社會現實的一面。
最近有幸親身在香港欣賞到日本寶生流的能劇,當中的《石橋》感到豪華及喻意深遠。
日本的武道裏,不以習得武藝為最終目的,而是通過反覆的練習,鍛煉肉體與精神,來探索人類的生命意義與價值。
「國民偶像」也只是個人,快從束縛着自己的東西中逃走吧!
機關人偶就是日本的機械人的始祖,它準確地反映了日本人的感性、獨創性和對細緻精密技術的探求。
地震後日人的自律性與這個傳統的文化原素有着不可分割的關係。
這增加了侗族的神秘感,它為何會跟日本文化以至東南亞文化為何如此類近呢?
老撾只是一個例子,在扈從又或是避儉的十字路口上,貧弱小國到底應該如何自處呢?
馬克白自身,又何嘗不是「物哀」呢?
《晝顏》從來都沒有鼓勵出軌,反之是想警醒社會上所有的人應正視戀愛和婚姻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