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15歲。人生就像是一個圓,常會走着走着,就遇到了陌生又熟悉的機會。
周末難得天朗氣清,風平浪靜,決定去東平洲一探。
在這個年代,保守秘密已經不可能,所以父母解釋到底發生了甚麼並安慰孩子,真的很重要。
「別忘了我很快就會長大,對你來說,和我一起成長是很不容易的事,但請你嘗試一下……」不想再冗述爸爸要參與家庭教育,小朋友才會更聰明的教育理論。先來看這些爸爸們怎麼做的?
之前好評如潮的〈哈佛老爸、哥大老媽的非主流「幼升小」〉作者袁進又出新文了,這次談的是香港中小學中文教學的複雜與糾結。
事實上,不少年輕父母的想法,已並非很急功近利的看待藝術這件事,譬如為了考級和升學,而真正希望小朋友全方位感受與刺激,多一種角度審視世界,增進學識,讓生活變得高雅。也有家長是希望小朋友有一技傍身,當長大後,遇到挫折和煩躁時,可以有管道紓解情緒。
我可能算是比較瘋狂的爸爸,幾乎從兒子一出生便開始讀詩給孩子英語啟蒙。如今兩年有餘,仍然樂此不疲。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學到了,自己升華了。——桃爸
看得出,《翻生侏羅館3:古墓的秘密》的導演很有野心,希望電影不是一套純搞笑的商業片,搞笑(雖然我不覺得很出色,但卻是入場之前的預期)只是吸引觀眾入場的賣點,底蘊卻是親子電影。
如果父母在育兒的時候,像對待寵物貓狗一樣對子女呵護備至,那等子女長大後,再希望他們擁有像雄鷹一樣翱翔在天空中的颯爽英姿,則顯得很不現實。
我們也希望能像大多數西方父母一樣,不必過分關注考試成績,尊重孩子個性的自由發展,並力求給他們提供自然寬鬆的成長環境。但是,我們也終於明白,我們終究做不到聽任孩子自由發展,而完全不在意他們的學習成績。從小到大,我們一路走來,有困惑,有失落,也有收穫。很多東西,已無法改變,因為中國傳統的教育理念已經深深地根植於我們的血脈。
在香港上小學,有人說要拼爹媽,家長是校友(當然校董最牛,但機率小到普羅大眾完全可以忽視之)或該校教師,孩子優先入學;另外,家長是辦學宗教團體的教友也可以加分;或者,你搬去好校區住;再不行,你有經濟實力的話可以上某某國際學校,據說有錢就行。 有人說要拼實力,就是小朋友要表現出超人潛質(在香港家長們的論壇上稱之為「特異功能」)。為達此目的,你要最晚從幼稚園開始上發條,幫助孩子操練十八般武藝,力爭在面試小學時拿出驕人的簡歷。
猜猜香港最大型最熱門的國際學校是哪家?答案不是漢基、哈羅,而是英基。英基是英基學校協會(English Schools Foundation)的簡稱。1967年港英政府成立英基,為當時在香港的英童提供宗主國教育,是歷史最悠久的香港國際學校。
猜猜香港最大型最熱門的國際學校是哪家?答案不是漢基、哈羅,而是英基。英基是英基學校協會(English Schools Foundation)的簡稱。1967年港英政府成立英基,為當時在香港的英童提供宗主國教育,是歷史最悠久的香港國際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