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港人熟悉的賽馬預測,曾俊華可以看高一線,其他對手一樣有機會,結果最終由幕後人決定。這是馬迷(港人)的悲哀。
希望將來的特首和官員的操守和誠信不至淪落到我們在粵語長片中經常聽到的「有證據就告我啦」的水平!
「摸底」目的是政府官員透過收集意見,特別是反對聲音,從而適當地修改原來的建議,或尋求更好的解決方法,而不是找藉口退縮,甚至索性放棄計劃。
如何協調建制派在立法會選舉中的參選名單、選舉策略,令建制派取得最多的議席,應該是中央賦予中聯辦的任務。在英殖時代,獲港督委任的立法會議員最終須聽命港英政府;今天,獲西環加持才能當選的議員自然視中聯辦為衣食父母;這是有人理直氣壯認為向中聯辦「講下」自己在立法會的工作係「好正常」、「非常之恰當」的原因。
本文無意針對梁特首本人,但以事論事,當特區最高領導的誠信不斷受市民質疑,而他又得不到非建制派議員的基本信任時,政府與下屆立法會的關係根本沒有可能改善。
不少港人今天的良好願望是,今次選舉結果可提供一個機會,讓中央全盤檢視過往幾年對港政策有何缺失,而梁政府(以至中聯辦)在執行上是否嚴重偏差。
一些本土派政治組織和候選人面對確認書時的靈活做法(簽署)與事後的解釋或令部分支持者疑惑,因而影響選情。競選辯論時,眾多本土派候選人針對的對象不是建制派,甚至不是泛民,而是「同路人」;愈接近投票日,這個埋身搏鬥的情況會愈加激烈,結果很可能是兩敗俱傷,益了建制!
打壓「講獨」只會令港獨思想在校園內外蔓延。以力服人,人心不服;以德服人,心悅誠服。孟子這個道理,中國人應該懂得,問題是能否做到而已。
香港離奇荒謬的事可以層出不窮,其中一個原因是有不少毋須搵食,或可以搵少啲的港人願意配合演出,所以我們不應把主要責任放在公務員身上。
封殺港獨,甚至連「講獨」也不准,不等於恢復港人對「一國兩制」的信心,中央與特區政府應該留意,港人最重視的兩項社會價值是司法獨立和社會和諧;司法獨立是香港法治的基石,而社會和諧是「一國兩制」的根本。
我不支持港獨,但堅決反對政府為了打擊港獨,不惜損害香港的法治和公務員政治中立的制度。我希望政府臨崖勒馬,讓選舉主任按照以往的「不篩選」方式辦事。今天香港可悲之處是,你不理政治,政治卻不放過你。一般市民如是,公務員亦如是!
今天有替梁特首或白專員辯護的人扮專家,批評質疑事件的人不懂政府的署任安排,讓我這位算是有點資格的公務員事務局前局長給大家上一堂課。
請林鄭司長和其他有願景的現任官員想想上述古代一位老人家的說話:「為治者不至多言,顧力行何如耳。」
政治人說不參選的話不可信。林鄭有備而來的「七大願景」被傳媒解讀為她的初步管治藍圖,並藉此顯示她曾在不少地方上盡力,甚至做出成績。到底她過去四年的表現與各項願景是否相稱?
內地與香港愈來愈緊密的關係,除了有助提升GDP外,對個人入息、教育、醫療、居住環境、樓價、活動空間、生活質量等沒有什麼看得到的好處,反而是樣樣都比之前差了。
建議那些攻擊林榮基的愛國人士看看一位真正愛國者程翔寫的書《百日無悔》,設身處地,想想監視他人居住的國情(程翔曾想過自殺),再問問自己的良心。
中央只會讓一名現任官員參選特首,問題是,在特首梁振英、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及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三人之中,誰會獲中央選中出賽(最終未必是真命天子)?
中央只會讓一名現任官員參選特首,問題是,在特首梁振英、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及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三人之中,誰會獲中央選中出賽(最終未必是真命天子)?
其實「橋唔怕舊,最緊要受」。我建議大專舉辦的「六四」集會加入一個簡單而有畫面的悼念環節,例如出席者舉起手上放光的手機;向亡魂致敬。
一國兩制不應該容許有人把香港內地化,削弱香港的高度自治和衝擊香港的核心價值。既然張德江表明中央要把香港「內地化」的說法完全沒有根據,港人便應該對特首、官員和其他愛國人士有意無意把香港內地化的言行保持高度警惕,有需要時直斥其非。這才是體現一國兩制的初心。
上星期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來港「視察」,是代表中央政府及國家主席習近平向港人宣示調整對港政策。所以他一下機便請新聞界傳達習主席及中央對香港市民親切問候的良好祝願。(可惜新聞界卻始終沒有機會代表香港市民向張德江提問。) 一國兩制的初心 在特區政府安排的香港社會各界歡迎晚宴上,張德江發表重要講話。重中之重是他回顧當初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構想,是在國家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的前提下,照顧香港的現實,最大程度保持香港的特色和優勢,以及維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 他稱中央體現了和堅守這個「一國兩制」的初心。他表示,在「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的原則下,港人對自己生活方式和價值理念的珍視,理應得到尊重;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則是對香港「本土」實際情況的最好照顧。因此,極小數人排斥「一國」,甚至倡議「港獨」,是違背了「一國兩制」的初心。 現在中央提出一國兩制初心論,包括明確尊重香港原有生活方式和核心價值,值得絕大多數港人真心地鼓掌歡迎。實事求是,過去幾年港人對一國兩制的信心有所動搖,主要原因是中央對港政策偏離了初心。國務院於2014年6月發表《「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白皮書,對一國兩制的演釋,包括法官必須愛國等,便是個明顯例子。 尤有甚者,中央官員、學者,特首及政府官員,在港的中央機構,以及一眾愛國人士對港人的疑慮不是嘗試去化解,而是用「愛國神聖、不容爭辯」的大帽子壓下去。 再舉一個偏離初心的例子。無論是按照國家憲法或《基本法》,中央當然可以在有需要時對香港行使「全面管治權」。但在一國兩制的原則下,特首有責任向中央據理力爭,維護港人的利益;而在「原有生活方式不變」的保障下,港人可以各抒己見,包括表達一些中央認為不正確的言論,而不應被視為矛盾的敵方。以前者為例,今屆特首在令港人惶恐的李波事件上暴露不敢向中央陳請的懦弱形象。以後者為例,直至今次張德江來港,不少香港選民視為溫和的民主黨派,都被中央和特首劃分為不可溝通的反對派。 張德江講話有什麼含義? 張德江今次來港示範了一國兩制最初構想時的包容,就是史無前例地與幾位泛民議員會面,聽取他們對特區政府及梁特首的批評。他在離開香港前會見各界代表時,特別強調中央不分黨分派,會耐心聆聽不同意見,聽到之後將來可以交流。 張德江的講話,港人有信或不信的自由。但官員和建制人士卻沒有不跟從提示的選擇。我們應該在未來幾個月看到中央對港政策調整後的影響。讓我在下面舉出兩個情況供讀者參考。 第一、在張德江視察期間,全程笑臉迎人的梁特首會否繼續保持低調,甚至低聲下氣?有人在張德江尚未離港時放料,指他對財政司長曾俊華的滙報有意見。我估計此事曾令中央非常不滿,所以梁特首立刻出來澄清。我相信日後會看到梁特首積極地向泛民伸出友誼之手,例如已有傳聞他會帶領全體立法會議員訪問深圳。這個改變是否為時已晚,留待博奕雙方考量。 第二、標榜愛國愛港的團體及個別積極分子日後的表演會否回復正常?今天香港亂象之一,正是不少人以「愛國」為名」,行「一制」之實。例如有人包圍法院,斥罵法官,甚至呼籲在網上對個別法官「起底」。有官方色彩的全國港澳研究會亦曾發表言論,指旺角騷亂是司法機關姑息暴力的後遺症。面對這些衝擊法治的行為,律政司長卻顯示罕有的包容態度。 有人指張德江在講話中希望香港的司法機構絕不能姑息縱容違法行為的說法是施壓之言,甚至是替批評香港法官姑息「暴徒」的言論背書。我認為這個結論不正確。有關句子包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沒有任何人可以凌駕法律之上」、「行政區政府⋯⋯切實履行維護法治的神聖職責」、「公正司法」、「社會各界對那些衝擊法治底線的行為也應該嚴厲地譴責」等字眼。張德江更強調「法治是香港社會的核心價值之一。」 香港失去法治,兩制便融為一制。既然張德江強調一國兩制變成一國一制的說法沒有根據,我相信打擊香港司法的言行會收歛,甚至暫時消失。 是次行程對9月選情的影響 在中央重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下,我更希望警方的刑事調查,律政司的檢討決定,和廉政公署如何處理涉及梁特首的案件會令港人恢復對法治的信心,否則特區政府便是違背了中央要求的「履行維護法治的神聖職責」! 中央選擇在9月立法會選舉前向泛民釋出善意,對建制派的選情其實是利大於弊。一方面,激進分離派會繼續,甚至加強狙擊泛民。另一方面,中央容許梁特首受辱,令部分不喜歡他的建制選民消氣,有助鞏固票源。正如我之前分析(見〈建制派選舉穩中求勝〉4.5.2016),在非建制派碎片化的效應下,建制派完全有機會在地區直選上取得多數議席。所以泛民如何應對中央下一步的「交流」而又對選情有助,是個考驗智慧的政治難題。 無論如何,港人應該對張德江的講話「信住先」,看看特區政府和建制人士是否改弦易轍。同時,我們要繼續保持警惕,堅決捍衛香港的核心價值,特別是法治和言論自由(包括講「獨」的自由。) 最後,張德江稱中央把香港內地化的說法沒有根據。其實張德江此行剛好凸顯香港的內地化問題愈來愈嚴重。實事求是,這個問題與中央和特區政府有莫大關連。我會在下篇文章詳細討論。 原刊於《信報》,作者授權發表。 (封面圖片:亞新社)
香港電視主席王維基宣布考慮參選9月立法會選舉,原因僅一個:換特首。他希望當選議員後,可以團結其他議員及香港各界人士,向中央及全世界發聲,表明港人值得有個誠實的特首。他以行李門為例,指機管局、航空公司一齊陪梁振英講大話。 王維基說香港過去四年不斷沉淪,社會價值被扭曲,源頭是特首。他相信自己踏出這一步,會促使更多人站出來。他反對港獨,但亦反對「講都唔畀人講」。至於誰做下屆特首,他認為葉劉淑儀、曾俊華和曾鈺成都是適當人選,而他相信大多數市民都係 ABC(Anybody but CY)。 誰希望梁振英連任? 王維基上述考慮參選宣言反映了大多數市民的心聲。其實說來悲哀,眼看香港禮崩樂壞,不少人對特首人選的期望已降到低無可低的ABC。 香港有三類人支持梁振英連任。第一類是可以從中獲得利益的人,包括只有梁振英才會委任的官員和公職人員。第二類是預計中央會繼續委任梁振英,於是唯恐執輸的投機分子。第三類是真心相信梁振英強硬得有道理的激進愛國愛黨人士。此外,不介意梁振英連任的是什麼都無所謂的順民。不反對,甚至暗裡歡迎梁振英繼續做下去的是倡議港獨的少數激進分子,因為港人對中央委任的特首愈反感,分離的土壤愈肥沃。 (根據港大今年5月的民意調查,僅21%受訪者支持梁振英出任特首,反對的受訪者佔62%)。 講道理,假如中央重視大多數港人的意見,梁振英應該被指示出來宣布不會尋求連任。假如這個喜訊在立法會選舉前公布,建制派可以卸下一個沉重的包袝,甚至可以透過精密的配票,擊敗多人參選導致碎片滿地的反對陣營。 但政治不是硬道理。我相信上述情況不會發生,原因有兩個。一是中央面子大過天,豈可因為部份港人不聽教,便示民以弱?二是儘管梁振英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他到底是通過忠心和勇武考驗的「勁草」和「忠臣」,不宜倉促決定其去留。於是我們今天只是看到一些微妙變化。例如與中央關係密切的建制人士,刻意將支持特首與支持梁振英分開,而梁振英本人也重施語言偽術,說沒諗過角逐連任。 王維基為何改口? 其實改口的不僅是梁振英,還包括向他挑機的王維基。今年1月,王維基對傳媒笑言,要了向股東和同事負責,不再談政治,並效法李嘉誠,「富不與官鬥」。他繼而接受一份雜誌專訪,說雖然參選立法會有一半機會當選,但他不會去做,因為議會無作為,參選沒有用。今天他改變主意的解釋是年初一發生的旺角騷亂令他與身旁很多朋友極不開心。他也看到很多父母不想子女在一個黑暗城市生活。所以他決定將香港的未來放在自己的生意之上,並透過參選,集結撤換梁振英的力量。 其實王維基攪局前多個月,泛民黨派已達成共識,反對梁振英連任。幾位有份於今星期三(5月18日)與人大委員會張德江會面的泛民議員亦表示會在梁振英面前親口表達這個意見。不過,不屬泛民的王維基選擇在張德江視察香港前挑起這個議題的殺傷力不容小覷。梁特首當然可以指王維基此舉是因不獲發電視牌照懷恨在心,乘機公報私仇。但王維基義不容辭或乘機挑機的原因與不僅是政府不發牌不講理由,還包括令市民不滿特首加深的旺角騷亂和行李門。在梁特首向張委員長的匯報上,他不容易將港人近四年來積累的怨憤統統歸咎反對派或外國勢力。 下屆特首選舉將於明年3月舉行。負責提名及選出特首的選舉委員會,其界別分組選舉將於今年12月舉行。經過上次梁唐惡鬥令建制陣營嚴重撕裂的經驗,合理假設是中央不想看到歷史重現。假如梁振英角逐連任,以他對付「敵人」絕不手軟,有權用盡的作用,任何一個建制派(或非泛民)對手都很難保持斯文,只能被迫鬥臭鬥爛。理論上,中央手操生殺大權,可以發施號令,震懾參選人。但在現實上,中央很難明目張膽地干預選舉過程。 上屆梁振英競選辦副主任劉炳章說得坦白,除非中央阻止,梁振英必會競逐連位。對此,中央有三個選擇。一是讓梁振英參選,然後挑選一個對手陪跑;二是讓梁和另一個(多一個有票數不夠分的風險)可以接受的人參選,到最後才決定讓誰當選;三是不讓梁角逐,讓兩個信得過的新人參選,可以是公平競爭,勝者為特首,或是到選委投票前才決定誰當選。 我沒有內幕消息,但按常理分析,假如中央不想梁振英連任,上述第三個選項最穩妥。這個訊息適宜在今年12月選舉委員會界別分組選舉前透露,避免梁營和反梁營提早惡鬥,或讓反對派有機可乘。 在廣大民意和不少建制人士(不僅是自由黨)反對梁振英連任的情況下,中央當然可以力撐梁振英到底。問題是:這對中央有什麼好處?(上屆投票予梁振英的689名選委中,部分人相信不願意再支持他連任。在投票不記名的機制下,中央的指令未必可以百分百保證不失。) 王維基創業成功之道是利用長途電話回撥方式,擊倒擁有專營權的香港電訊。今次他把握時機,利用參選立法會凝聚反梁力量,很可能成為梁振英連任無望的臨界點(tipping point)。假如王維基願望成真,這對香港,以至一國兩制都是件好事。 無人可保證中央不會再選錯人做下屆特首,但這不是容忍梁振英做多五年的理由。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封面圖片:亞新社)
一直支持梁振英做特首的商界大亨陳啟宗在其集團刊物上說,他謝絕聘請退休高官,因為他深明「上樑不正下樑歪」的道理,也堅持不做任何官商勾結的事。這個「自己友」的意見會否對政府處理這宗申請有點啟示?
今天港人要求自決之聲不絕於耳之際,這個估計實在有點掃興。
先談令中央頭痛的勇武鬥士。除非在9月前他的案件已完結並定罪判刑,或者他決定不參選(兩者皆不大可能),本土民主前線的梁天琦在新界東的地區直選上應該穩佔一席。
先談令中央頭痛的勇武鬥士。除非在9月前他的案件已完結並定罪判刑,或者他決定不參選(兩者皆不大可能),本土民主前線的梁天琦在新界東的地區直選上應該穩佔一席。
在《政治秩序和政治衰敗》(Political Order and Political Decay)一書中,雖然福山維持自由民主制是普世的治國模範,但他以美國為例,指出民主體制發展到今天產生諸多弊端。
梁特首向機場職員「了解」情況後,其女兒便無須親身攜帶手提行李安檢。這個事件,及事後梁特首及一眾官員及建制派人士的辯解,究竟是捍衛還是打擊香港的法治?
以愛國人士喜歡用的一家人關係作比喻,當孩子明知前路茫茫也要離家出走,做父母的豈能只怪他們幼稚、衝動、受人唆擺,或恐嚇他們必然餓死街頭,而不好好反省自己的責任?
假如李波事件真的在信者自信及特區政府終止調查的情況下就此了事,中央政府可否考慮向港人發個聲明,澄清沒有內地官員參與李波偷渡回內地,以及在一國兩制下,中央不容許內地官員在香港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