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眼

父母與子女教育期望的落差
作者:何瑞珠2015-07-31
無論如何,父母對子女的關愛十分重要,多溝通以知悉子女在升學上所遇見的困難,並鼓勵子女追求更高的教育理想,能使子女對將來升學作出明確及適切的抉擇。但更重要的是,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期望怎樣才算是恰如其分呢?這是值得父母多加思量的。
融合教育政策忽視幼兒
作者:簡明宇2015-07-24
在支持有特殊學習需要幼兒這一環節上,教育局不單沒有一套完整的政策,更只扮演一名閒角,讓衛生署及社會福利署擔綱,實在令人費解。即使衛生署及社會福利署願意承擔,但他們又何來專家給予學與教的支援?
我要真假期!
作者:趙永佳2015-07-17
休息時間與假期容許兒童及青少年進行一些對他們成長也是必需的活動——其中當然要包括遊戲,因此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指兒童有每天遊戲一小時的權利。在假期或暑假,如果他們能按自己興趣參加一些課外活動,當然亦有利於全人發展。
與內地教師交流的不同經驗
作者:黃顯華2015-07-10
當今內地的教師教育,極需要的是有個人主見的講師,知道自己向學生宣揚的理論基礎為何,也知道那些理論的用處,並能應用自己所教的理論去教學。
教育的第一課
作者:海星2015-07-03
剛到了廣州分享自然教育,主題是「第一課:關於未來教育的一場思考」,那裏的年青人問我:「你希望教育是什麼?」我的回答是「回歸人的自然本性」。
青少年期望升讀專上教育課程的差異
作者:何瑞珠2015-06-26
究竟期望升讀學士課程或副學位課程(高級文憑/副學士)之間有沒有階級差異呢?而哪些家庭背景的青少年會放棄升讀任何專上教育課程呢?
TSA,你折騰了多少孩子和老師?
作者:何美儀2015-06-19
壓力爆煲已燒到眉梢,這個被教局認定為低風險的評估,為什麼不能放下來?要知道學校教學的問題,總有其它辦法吧!TSA 是不能替代的嗎?
「贏在起跑線上」的疑和問
作者:黃顯華2015-06-12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這句話本來就是當年進行教育產業化時,為了將輔導班商業化而產生出來忽悠廣大人民群眾的一句商業口號,結果造成了今天中國孩子普遍出現厭學和把學習異化的現象。
從PISA看香港家長如何選校及參與
作者:何瑞珠2015-06-05
香港家長選擇中學,最重視的是安全的學校環境,這是基本因素。良好的學校聲譽及優異的學生成績,亦是他們考慮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家長也十分關注學校是否有活潑和愉快的氣氛,這說明家長也希望子女能愉快地學習,呆板、填鴨式或太着重操練的教學方法,相信家長未必喜歡。
民主教育的內涵
作者:海星2015-05-29
當權威不太明顯時,孩子們更容易犯錯,就是人與人的界線問題,在界線內的自由,要由學生自己親身經驗出來的,自律源於曾越界犯錯,而要面對後果,面對同學的憤怒,要學習與人調解的方法。
免費幼稚園教育只是虛幌一招?
作者:簡明宇2015-05-22
幼兒教顧能夠獲得特首的垂青,教育界與家長當然希望可以帶來變革,從而急起直追,一洗頹風。然而,觀乎事情的發展,政府似乎正以一貫的漸進主義處理幼兒教顧問題,既未從宏觀視野重新探討幼兒教顧的目的與功能,亦欠缺整體性長遠規劃。
不做「功課奴隸」! 我要真假期!
作者:何美儀2015-05-15
甚麼是假期?大人追求的假期就是拋下公事,跟朋友及家人吃飯、旅遊、做自己喜歡的事,舒暢身心,儲備能量以應付下星期的工作。那孩子理應享受的假期又是怎樣的呢?大家常掛在嘴上的「沒辦法呀!」、「人人都是這樣的呀!」,就是沒法改變的真理嗎?
通識教育科課程的設計、決定和教師的專業化機會
作者:黃顯華2015-05-08
為什麼這麼多年以來,其他科目似乎未能培養學生批判性和獨立思考能力呢?其他科目的課程設計為什麼未能讓教師達到這目的?六名通識教育科科主任的說法,值得各界參考……
國際民主教育會議體會
作者:海星2015-05-01
因緣際會,去年知道這個世界有一個名為國際民主教育網絡(IDEN)的世界性組織,而且每年都會召開國際民主教育會議(IDEC),在各大洲輪流舉行,今年由紐西蘭主辦。正巧今年是我個人的休息年,又是在復活節期間進行,於是便和太太同行,去見識這個年度的世界性會議……
香港孩子很可憐!
作者:何美儀2015-04-24
我覺得香港孩子很可憐,自小學習兩文三語,為的不是要學懂欣賞故事或文學作品,而是為了一個實際及功能化的目的——考上中學及大學。在重覆的練習、補課、測考之下,學習對孩子而言都變得沒趣乏味。日間已上課七、八個小時,下課還要繼續補習操練至晚飯前,單想想已覺疲累了。
金禧事件與黃麗松報告書
作者:黃顯華2015-04-17
香港大學前校長黃麗松教授剛逝世。他對香港教育界其中的一項貢獻,就是接受了港督的委任成為主席,和其他兩個委員一起完成了《寶血會金禧中學事件調查報告書》。上世紀70年代教育界發生了兩件大事,引起香港社會極大矛盾,其程度可以比得上最近的雨傘運動,這份報告書適度地處理了當中的寶血會金禧中學事件。
華南國小——體制內的教育改革
作者:海星2015-04-10
在我看來,在地的特色課程、彈性及實驗性的課程設計、良性的師生互動、大自然的學習環境、良好的社區融合,都是這些偏遠小校的特色,是一般城市學校沒有,亦難以模仿的學習環境。當年香港政府結束這些村校,至今仍未有考慮如何善用這些校舍,實在浪費。
學習問問題、從問問題中學習
作者:黃顯華2015-04-03
長期以來,問題的產生都被視為學習過程的要素,不僅有利於理解,而且有助於問題的解決和推理。研究表明,在大學生中實施促進深層推理問題產生的策略和知識獲得的策略,相對而言較為容易。如果學生能夠提出較好的問題,那麼他們的理解、學習以及對材料的記憶等也都能得到提升。
教育是什麼?
作者:何美儀2015-03-27
老三的第三得着,就是毅力和接受考驗及冒險的精神。我是打從心底裏佩服那班小鬥士,背着大背包,用自己的雙腳,一步一步走完二十公里的蜿蜒山路,還登上吊燈籠、大東山、大帽山、鳳凰山、冉蛇尖……看到他們登頂的手勢照片,那份自我跨越的成功感,我做得到的喜悅笑顏,不禁令我肅然起敬。
教學舞步:教與學的差距和配合
作者:黃顯華2015-03-20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應該掌控學生對某個概念的理解程度,還需要時刻留意和響應學生應答中的細節,就像默契十足的舞蹈夥伴之間彼此響應一樣。故此,以響應式舞步比喻師生間教學的互動最為貼切,因為它將學生和教師之間互相促進教學,恰如其分地描繪為進行微妙的、互為主體的舞蹈。
香港可辦生態學校嗎?
作者:海星2015-03-13
樟湖國中小原本只有國小,因地處偏遠,人口外移及少子化等原因,一度面對裁併學校的危機。面對危機,學校選擇參加雲林縣政府的小校轉型優質計劃,開始思索學校特色課程,為學校未來,尋找出路。現在樟湖國小正式易名為樟湖生態國民中小學。
商校協作與青少年的升就能力
作者:何瑞珠2015-03-06
基層學生家庭缺乏文化及社會資本的匱乏,校內或校外的升就活動就顯得更為重要。透過商界—學校協作推出的活動,尤其能為弱勢學生提供更實際的升就資訊及職場體驗。
閱讀革命,家長仍需努力!
作者:何美儀2015-02-27
青少年的閱讀習慣究竟受什麼因素影響? 學校的培養責無旁貸。但在學校以外,家長對兒童的閱讀習慣與能力其實影響至大。
自主學習的一些疑問?
作者:黃顯華2015-02-22
教育局最近倡導關於學與教的策略,「自主學習」是其中一個熱門課題。其實,這概念在歐美已討論了一些日子,華人社會和歐美各地對此有不同的理解。本文首先討論華人社會,特別探討內地對這概念和實踐。
台灣多元文化學校
作者:海星2015-02-13
當偏遠學校的教學效能不斷下降,有能力的家長就更不會選擇入讀,學生人數只會不斷下滑,學校可說是束手無策。那可以怎辦?
青少年眼中受用的生涯規劃
作者:何瑞珠2015-02-06
近日當局對青少年的培育特別關注,新一輪的教育改革尤其著重規劃學生的生涯。學生是被規劃的對象,而生命未全面開展就要「涯」?究竟怎樣的升學就業經歷,才真正令學生受用呢?
從教育之眼看村上春樹「溺愛雞蛋」的玄機
作者:許志榮2015-01-30
權力腐蝕人心,所謂正確,扣減負數的權力症候群,必定大打折扣,甚至變成社會的負資產。
小學常識大控訴!
作者:趙永佳2015-01-23
在第二課香港主要的經濟活動中,我發覺生產、消費等概念還算可以,但究竟什麼是銀行的功能,什麼是投資,股票又是哪一回事,小五學生應該明白多少?到了未來經濟挑戰一課,同學就更要評估一系列常見香港營商環境的說法,如法制健全、自由貿易、低稅率、地理位置等,又有提及 WTO、CEPA 等制度。我的天!
怎樣才算投入學習?
作者:黃顯華2015-01-16
世界各地的教育家非常關注學生不投入學校生活和學習的問題。不投入被認為是導致學生成績低落和逃學等的主要原因之一。有學者指出,約25至66%的學生被認為是不投入的。
台灣小校新模式對香港的啟示
作者:海星2015-01-09
教育真的可以只用經濟指標來衡量其教育的價值嗎?筆者最近到台灣做教學交流,有幸認識台灣在小校「轉型優質」的經驗……在這裏,我發現經營一間好學校,不一定要千億校舍,反而好老師更形重要,加上有社區居民的熱心支援,學校規模再小,也是難以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