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人民銀行再次宣布減息降準,刺激內地樓市,不少人出動睇樓買樓。表面上內地樓市開始回春,事實上是否如此呢?
歸根究柢,本港房屋問題源於深層次矛盾,新土地供應不足、舊樓重建、開發郊野公園土地或移山填海又遇上不同方面的阻力。找不到新地,變不到熟地,其中的一個關鍵問題,是很多市民根本不相信政府沒有地……
討論土地計劃經濟這個問題,要聚焦問題的癥結所在,就要在整個造地規劃的過程中,能否加入多一點市場分配的元素,使錯配減少,這是本港長遠土地政策必須反思的一件大事。
美國退市(例如加息)是一個高危動作,就像飛機最危險的時候是起飛和降落,退市就等於飛機降落的時候。這樣大規模的 QE 退市,是歷史上沒有出現過的,沒有任何研究可依靠,於是這個 QE 的「飛機」降落,就等於是無牌駕駛。
逆向投資是大多數投資策略的成功關鍵。然而,人類天性會因為集體行動,而獲得自我正面肯定(Positive Reinforcement)。逆向投資行為是指避開那些表現好的股票,逆向擁抱那些價值被低估的股票,但不少人卻採取相反做法。
近來港股由於波動性增加、交易量暴升而備受關注,連財政司司長曾俊華都對TVB重播經典劇集《大時代》發表評論。近期港股的大升市,和A股的飆升關係十分密切;坊間亦有類似猜測:是次A股牛市是否有中國政府在背後推動,以股市繁榮製造財富效應,帶動日漸放緩的經濟增長……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所有投資者都把一般的企業財務報告讀得滾瓜爛熟;但市場機制是有效的(efficient),要看到市場找不到的洞見,就必需要對企業有更深的了解,而ESG報告和企業本身的可持續性報告(Sustainability Report),就正正填補了這方面的空缺,因此,在可見未來,這類的企業報告會愈來愈受投資者關注。
長和這艘「航空戰艦」,愈來愈建基於大型基建投資;然而,過江龍能否在芸芸地頭蟲間,建立千秋基業,並非一場有賺無賠的賭博。
無論是水貨客、「一簽多行」、或是自由行所帶來的利弊,能否從經濟學中的「界外效應」(Externalities)討論?把「界外效應」應用在這裏,就是說由於街道容量有限,如果商舖老闆沒有把對居民生活的影響,也打進商舖的生意額和盈利的計算中,從社會整體來說,也很有機會是過分生產。
下一波金融危機會不會發生在新興國家,尤其是中國呢?與發達國家主要以家庭債和政府債為主不同,新興國家(俄羅斯、中國等)以企業債為主。當然,所謂中國的企業債,其實包括了當地政府債券(以前所謂的地方融資平台)和大型國有企業債,這些債其實都是政府埋單……
問題是,投資者選擇這些較高風險的投資時,正正是它們回報最低的時候(雖然比其他投資更接近 return target),亦是投資者承受額外風險的回報(incremental risks versus incremental returns)最少的時候。最有趣是,這些投資,對同一批投資者來說,在息口環境較高的時候,會選擇敬而遠之的,卻正正在最不該買的時候,大手入市。
香港的樓市泡沫(定義:資產價值上升快過收入)肯定存在,但未必會即時爆破。樓市深受槓桿和信貸影響,其槓桿最重要的因素其實是流入的資金。當大型周期性回調,導致資金大量外流,整個金融體系就會被迫去槓桿化,這個問題,值得關注。
大多數投資者都很難找到真正沒有偏見,以及完全客觀的投資建議,因為「理財專家」只會一直推銷那些能夠賺取高佣金的投資理財產品。由於有着矛盾的經濟誘因,不少銷售人員有意無意間會把對客戶最有利的投資產品與佣金最高的投資產品搞得混亂……
泡沫經濟可以持續多久,是未知之數,當泡沫「洩氣」的時候,本港也不能透過貶值貨幣去減少經濟價格波動的影響,在聯匯制度下,香港資產價格的波動性增加,也使政府財政收入難以被準確預測。
理財到底是什麼?理財離不開增加收入與減少開支,而我在這本書會集中討論前者——增加收入。拼命揾錢早深入香港人的基因裏,然而我們從日常職位賺取薪酬後,有懂得好好投資,讓財富增值嗎?我認為要理財得宜、投資有道,須要提升 FQ,首要認清投資市場上的最大敵人。
散戶要先問問自己,是否有運氣選中能夠連續數年跑贏大市的主動型基金,因為,只有少數的基金能連續幾年都回報最好;其次,是否能揀到那些由精於投資,而非只是勇於投資的基金經理管理的基金。
2014年是對沖基金失敗的一年,認可的對沖基金指標 HFR 只有3.3%的年回報,是近幾年來最差。先不要說跟中國 A 股和印度股市2014年的瘋狂升幅完全脫節,連美股的10多個百分點的升幅,也完全追不上。
買股票是否一定比買債券有更高的回報?傳統金融研究給的答案是肯定的,但當中有不少細節是需要留意到,否則可能會得不償失。
當中國簽署的 FTA 愈來愈多的時候,香港其中一個隱憂,就是中國出口商面對別國關稅,有機會可能比香港更低。因為,由於香港本身已經是自由貿易港,貨品進出不受限制亦不徵關稅,故此,其他國家一直不熱衷和香港進行 FTA 談判;筆者期望香港在這方面會有繼續高速的發展,否則,香港作為一個國際貿易中樞的地位,可能會受影響。
2014年中國股市整體表現異常突出,有人擔心是否是一時的非理性表現無法持續。作者在文中分析中國近年經濟態勢和股市走向的關聯,認為股市現在可以說是一個catching up的過程。
經歷了今年發生的社會變化,筆者認為官、商、民的各位領袖,應該拋開舊有的思維,與時並進,香港不能再是 business as usual,相反,應參照環球其他發達國家,在社會價值和經濟發展的模式中,尋求一條新的出路。
試想想,所有人(包括青年人)的要求,很籠統來說,就是安居樂業,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而香港的最大問題,就是有一種「賺得多錢」和「能花很多錢」才能過有意義人生的價值觀。當社會上絕大部分人,尤其是青年人,都覺得自己賺得不夠多,沒有很多錢去花的時候,便會產生焦慮和鬱結。這種單一思維正正是香港歷代的成年人(相對青年人的說法)製造出來的集體意識形態。
銀行和金融的大改革,早在1930年代就出現。當時,芝加哥經濟學中,比捍衛自由經濟聞名的 Milton Friedman 更早成名的 Irving Fisher 提出一個所謂 Chicago Plan 的大型經濟計劃,針對當時大蕭條後的金融結構重整,不過,後來並未有實施。
對於貧富懸殊,他們第一個建議就會是減低以上種種合法或非法的非市場和反競爭行為;然後,就是透過經濟增長和發展去應對貧富懸殊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