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尚未成熟;投資者若要更多選擇,便要透過海外的可持續發展基金購買。
香港的投資者和創業者能否分到一杯羹,就要看看未來的發展了。
投資者只要細心分析,不難從中發現各國主權基金的性質各有背景因素及特色。
任何投資產品的生與死,很大程度上是依賴交投活躍度。
不論今天高盛表現有多差勁、美國銀行業績有多美好,說到底環球金融市場一個風水輪流轉
國家發展的最終目標並非僅為經濟增長,而是讓人民安居樂業,對生活感到幸福快樂。
生產力提升的速度,其實就是和時間競賽。
美國本來正在萎縮的巨大資產泡沫,對美國的金融機構和銀行可能仍然有一定的衝擊。
倒不如直接購買成本便宜的被動型基金,反正兩者投資報酬差不多。
建基於合理原因及價格便宜而進行回購,對企業及股東都有正面影響,否則錯誤原因只會造成錯誤決定
通過研發護理機器人,以解決老人的醫療保健及護理問題。
債券的風險回報有可能是「贏粒糖輸間廠」
稅務改革並非特朗普想像中那麼百利而無一害。
正如巴菲特所說,投資等於滑雪時找一條很長的斜坡,就可以花最少力、冒最低風險,拿到最高回報。 應用於投資上面,就等於要說,隱約看到朦朧的遠景,比強求看到清楚的近景來得實際和重要;而所謂朦朧的遠景,就包括未來營商環境改變、企業盈利能力、經濟生產力提升等。 因此,認識新經濟對投資有重要意義和角色,尤其是對港股有興趣的投資者;因為買港股就差不多是買內地企業的盈利能力(內地盈利佔香港上市企業超過一半)。 現時內地企業尤其是國企,無論是管理上或是整體競爭力和生產力,除了少數科技企業,都未能和其他全球頂尖企業一較長短,而市場對它們未來都稍為悲觀,以致這些企業估值不高,如果這些內地企業未來能夠有效採納和應用更多高科技,在管理和品牌上,能夠適應新經濟體發展,那麼現時較便宜的估值,可能就是投資機會。 企業在山寨環境成長 從這個角度來說,深圳過去和未來的發展有着重要啟示。 深圳曾經是城市邊緣地區,但2003年,隨着Nokia和Motorola手提電話熱潮席捲全球,深圳電子產業出現轉捩點,華強北迅速成為全球提供最快最多「山寨」手機的供應地,其「模仿」技術亦令南山區變成軟件中心,福田區變成硬件中心,從此深圳發展出一套「山寨式」生態商業系統,數萬個製造商無視知識產權,只要市場暢銷哪種電子產品,他們都能快速地一手包辦開發、設計、原材料、生產和銷售。 這些電子產業製造商往往能以低成本仿製出逼真度甚高的山寨貨,有時候手提電話功能比原裝行貨還要多,例如雙卡雙待模式、大音量揚聲器及大容量電池等,可見抄襲者的創意能力。 回顧過去,小米等其他科技企業都是在這種山寨環境中發展和成長,當他們決定擺脫仿製山寨商品,改為研發生產自己的產品時,加上本身的無限創意想法爆發,事實證明他們是有能力締造成功的,好像華為和小米,兩家企業每年生產的手機量便分別為1.08億部及7,000萬部,晉身為國內著名手機品牌。 隨着中國崛起本土手機品牌,深圳開始從冒牌製造商之地,慢慢變成科技創新之地。現時有些中國智能手機品牌已經打入國際市場。除了手機以外,其他電子用品市場,未來又會是怎樣呢? 原刊於《蘋果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這些年來,筆者接觸很多的機構投資者(即所謂大戶的「聰明」錢),以及不少的散戶,都認為在成功的機構投資者和投資失利的散戶之間,最大的分別就是對資產配置重要性的理解。 筆者參與不同的機構投資者的投資委員會,很多時間就花在研究討論對資產配置的事情上;相反,當筆者在散戶的投資講座裏,問有多少人認為資產配置是投資理財最重要的一環,通常反應都寥寥可數。相反,有更多散戶醉心於其他投資回報的來源,例如估市場方向的market timing,或選股(security selection)。 事實上,關於選股的討論頗複雜。某些成功的對沖基金經理,例如股神畢菲特,他們的選股都非常厲害;不過,筆者認為他們只是少數中的少數,不一定是一般散戶理財應該或者必須模仿的對象。 眾所周知,主動性基金經理(active managed funds,相對於被動性的指數基金)在歷史上來說,扣除費用後,只有約兩成多是跑贏大市。近幾年,這個比例就更低,往往只有一成不到;而且,今年跑贏的這一成多人,明年後年是否也是同一班人能跑贏呢?相對的比例就更低。 基金跑贏實屬少數 試想想,這些主動性基金經理,通常個個都是名牌大學畢業,而且全時間全副精神每周七天,每天12小時,全方位追踪市場資訊,都只是落得如此成績。 相對之下,散戶不一定都有金融方面的專業知識,而且又通常有份正職在身,只有在放工後或周末等工餘時候,拿一些財經報紙或雜誌看看其他專家的分析,又怎能奢望自己能透過選股去跑贏大市呢? 更何況,報紙雜誌的專家分析,他們自己本身也不一定能跑贏大市。因為剛剛已提到,長線跑贏的基金經理根本是鳳毛麟角,而喜歡接受訪問的專家,並不一定等於往績好。在忙碌的生活中,隨便翻閱一些不一定跑贏大市的專家建議去選股,自然不可能跑贏大市。 如果那麼多的學術文獻都顯示資產配置佔回報80%至100%的比例,那麼marketing timing和security selection的比例,就只有在0%至20%之間,為甚麼散戶大部份的時間仍然關注在這兩方面呢? 筆者相信,可能跟整體的金融理財通識教育不足有關,而現時,絕大部份的金融理財知識,都是靠一些「賣方」(sell side)來傳遞,自然有所偏頗。 而且,國外的投資顧問,比較多的是用整體理財收費的方法,而非單靠賣產品來賺佣金收費,於是比較能看大局,關心更多資產配置的整體大問題。 原刊於《蘋果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封面圖片:目前市場上把高科技運用於醫療的創業案例並不少(亞新社) 科技與醫療結合創業並非金融界新鮮事,最近筆者發現2013年於美國成立的護理服務機構Hometeam發展不俗,其主力做老年人和專業護理人員配對服務,僱用員工逾1,000名。筆者認為,其成功之處是開發一套培訓系統,以及改革傳統護理人員的低薪制度,近期它更推出數字技術平台,致力改善老年人的護理服務質素,難怪短短幾年已獲得數千萬美元創投支持,最重要是引起更多人對「居家養老」(aging in place)的關注。 「居家養老」老幼雙贏 簡單而言,「居家養老」是現時最能被老年人接受的照顧模式,它強調個人能夠獨立、安全以及舒適地居住在自己的社區及家庭的能力,而且不受個人年齡、收入等限制。對此,Hometeam 會為每個家庭配備一部 iPad,通過 App 應用程式使護理人員能夠利用短訊、圖片、管理日程、即時更新老年人的醫療狀況,一方面與家庭成員保持溝通,同時幫助自己了解工作表現,以確保服務質素及正確的護理程序。據悉,Hometeam 更會要求護理人員發掘老年病人的興趣和活動喜好,如此額外貼心的服務,算是市場上少見的。 Hometeam 為確保護理人員的專業及質素,除了給予他們平均每小時15美元薪資,同時提供不少員工福利,例如醫療保健、產假、病假、定期培訓等等,這些福利不止有效地解決護理行業的系統性陋習問題,例如低薪、人員欠缺訓練、服務質素惡劣、不按時出現工作,甚至是偷竊行為等,最大益處是建立起一個專業護理團隊,使人力水源成為公司寶貴的價值資產。 人口老化嚴重 養老服務需求增加 事實上,隨著戰後嬰兒潮出生人口老齡化,老年人對健康護理及養老服務需求日益增加,政府、醫療部門、社區、家庭及養老院面對不少壓力。筆者認為,目前市場上把高科技運用於醫療的創業案例並不少,但好像 Hometeam 這種主打高質素「居家養老」的公司卻是少數,它既符合社會需求,亦有助減輕各單位的壓力負擔,加上擁有專業的護理人員、有效的監管質素,這些優點都能吸引更多資金注入,例如之前它便從 Oak HC 和 FT 籌集近3,850萬美元(約3億港元)資金。 而香港人口老化的情況,比美國更嚴重,筆者相信,這一類的應用於居家安老的科技,會在香港愈來愈有市場;企業如果能好好把握這些趨勢,肯定會對社會作出非常大的貢獻,綈造出雙贏的效果。 原刊於 iMoney,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散戶聞之色變的「大鱷」,其實對自己 Marketing Timing 的能力沒有信心,才要做對沖。
多了一種 risk adjusted returns 的資料,就更能投資者和消費者多了資料比較,免於做出了一些「蘋果」和「橙」的比較。
多元化及全球化的資產配置與投資目標回報關係密切,很大程度上當我們掌握分散風險,便等於掌握穩定投資回報。2017年祝願投資者都能在資產配置上做好功夫,提高組合回報。
隨着全球人口不斷增加,糧食需求上升,加上各國經濟增長逐漸復甦,人們也愈來愈重視飲食健康,願意付出昂貴價格購買食品,將帶動明年全球農產品市場的基本因素趨向正面,即使間中出現波動性,商品價格仍有一定程度的增長潛力,料糧食價格能保持穩定趨勢。
中國面對大量資本外流的持續壓力下,控制資本流動是唯一選擇,這樣才能穩住外滙儲備,防止人民幣進一步貶值,短期而言相信會見到成效。
如果不能跟波動性做朋友,就應減少組合中潛在波動性,否則投資只會得不償失。
投資界有一個說法:「有兩種人會輸錢,一是甚麼也不知道的人,二是甚麼也知道的人。」
投資向來都不是簡單事情,尤其處於經濟欠佳的狀況。
短期的投資回報不容易預測,但如果是長遠投資回報,則可從現有的資訊找出端倪。
為何同樣是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東京樓價卻沒有暴升呢?
聯儲局亦有文件指,自1980年以來,純粹人口因素就令自然利率和實質國內生產總值(GDP)下跌1.25%,可見人口結構需為過去35年來,美國經濟衰退負上很大責任。
中國的國有金融機構於提供貸款時,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往往不按國際市場的貸款常理出牌。
雖然現時中國積極倡議及落實一帶一路的基礎建設,希望藉此促進出口市場與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可惜這些投資不見得會有任何短期回報。
筆者期望,社會能在平衡各方考慮之時,繼續適當發展新的土地,讓香港能可持續發展,成為一個宜居和安居樂業的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