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是孩子的最佳同行者,願我們每個也以4R及3H,陪陪伴我們的孩子走過”learn-life balance”的成長路。
家長們,我們可以嘗試停止高估孩子的能力,不停要求孩子努力溫習嗎?我們可以停止用責罵的方式,要求孩子放學或做完功課之後,仍然繼續不停溫習嗎?
作為教育工作者,實在需要時刻關注自身的身心健康,齊來起動,保持活力,以緊隨學生的步伐,追上他們成長的身影,才可留意到他們的實際需要和面對的挑戰!
由於動物不會批評學生的發音、快慢、對錯,這種人與伴讀犬的真摯情感聯繫,不帶批判性及有溫度的聯繫,正正是學界需要多加關注的部分!
No health without mental health,沒有精神健康就沒有真正的健康,沒有生命,也就沒有未來、沒有一切
老師是學生的同行者,若能夠給予老師專業培訓,及早識別有情緒困擾的年輕人,悲劇或許可以避免。
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會聯會屬校的發展策略具有重要的價值,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拓展他們的思維和解難能力,並培養了他們成為積極、有責任感、有價值觀和心繫家國的社會成員。
「他們做得到」這個信念,促使朱校長及老師為照顧學生的需要,不斷發展出不同的校本課程和設計創新的教學法,促進學生進步並發展其潛能,讓智障學生可以發光發亮!
未來廈門市特殊教育學校、香港善牧會瑪利灣學校、保良局陳百強伉儷學校會聯同不同地域的持份者,在教師培訓、素質教育及職業資歷認證各方面深度合作。
袁志光認為雖然家境較優渥的孩子或許有較多教育機會,或更容易接收資訊。但現今互聯網發達,資訊接收已沒有差別,基層家庭反而可以得到很多鍛鍊學習的機會。
未來AI技術只會不斷成長,面對這種狀況,我們的教育如果沒有認真看待,如此對未來生活舉足輕重的產物將會威脅到下一代的生活,以至生存空間,故優化課程,使其與時代接軌,才能有助學生與AI的時代接軌。
在重新開展的常規校園生活的同時,或許也是一個契機,讓家長或教育工作者重新去審視學童,在這種密麻和急促的學習生活中承受了幾多不必要的壓力?
卓越教學獎也許是一個極大的肯定,但對航海學校的老師而言,學生的成長才是最大的滿足。寄望學生都能明白老師教學的苦心,好好用功,不要辜負老師的努力和期望。
香港應該把握眼前的機遇,於不同地區,就未來社會需要設立技能教育專才學校,建立真正多元的教育模式,應對內地及本地學生的多元發展需要。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實為本地公眾就自身文化追本溯源的橋樑。
社會不斷變遷,不同年代的學生面對的成長環境和條件皆不同,通過因應學生情況及需要,使其有機會發展天賦,在一個關愛的環境中獲得多元發展的機會,才能切合當下年輕人的成長所需。
STEM教育的重點是探索精神,探索是從不斷嘗試及失敗中汲取經驗;教育美麗之處在於能擁抱「嘗試」及「失敗」,期望我們的教育能與學生及家長攜手,共同探索未來,擁抱未知!
「眼下香港不是沒有機會的。」容永祺強調,看到有年輕人就業得很好,有年輕人創業成功,只要裝備好自己,年輕人一定有機會的。他指出,年輕人發展需要具備兩個條件──知識和心態。
這一代的學生不像從前欠缺娛樂的世代,面對引誘而鬆懈下來的機會遠遠多出很多,但引誘愈多,愈能把持的話,就愈見心靈的強大。
一個人技術能力高低還不能真正決定一個人的高度,所謂「心態決定境界」。因此,我們更要注重培養年輕人以更好的心態發展自己所長,才可於社會中順利發展。
我們無法改變學生的家庭條件,但絕對可以製造符合他們成長經驗的學習環境。若我們能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選擇,使擁有不同興趣和才能的他們感到有自己一展所長的機會,這樣,他們才可看到自己的未來。
或者每個小孩都期望遇上一個像蔡小平先生的人,令他們大開眼界,然後找到方向,充滿希望地創造自己想要的未來。蔡先生雖不是以教師為天職,所作所為卻盡是老師的事兒。
時下社會,不少人生活上同樣困難重重, 年輕人可以從中得到什麼啟發?「勤力是基本,也要有目標和規劃, 有時始終不見成效也沒有辦法,但仍要堅持勤力。」
我們常說青年是未來的掌舵人,那個「未來」 有時說起來有點虛無縹緲,在成長路上,有不少青年因眼前各種原因,遲遲未見屬於自己想要的「未來」 到來。
我們不要因孩子不聽自己指示而妄下判斷,甚至否定自己,以為他們討厭自己,也要留意他們鬧情緒時的場合和對象是否只有自己。筆者用兩種方法教家長脫離非黑即白的想法。
自融合教育開展後,融合生數目已接近5萬。我們都知道不是所有紛爭都可通過溝通就馬上解決,但有效的溝通至少不會使問題迅速惡化。情緒教育的重點是我們着緊彼此的關係,希望最終達致雙贏。
我們千萬不要輕看一時的情緒反應對他人的影響,尤其大人情緒發放往往會帶動青年人的反應,無論是正面或負面。
情緒沒有好壞之分,重點在於我們能否察覺及明白自己與別人的情緒,並作出適切的反應,而能夠適當地表達情感是與別人建立良好關係的基石。
耶基斯的多德森定律指,適當的壓力可刺激行為動機,成為提升表現的推動力,而許多人處理壓力時,並未有這種轉化。今天,我們以思維模式、人際關係、多元活動及靜觀四個密碼來拆解情緒與壓力。
「鏡中的我」提出三個我:我認為別人眼中的「自己」、我想像中對這個「自己」的看法,及這種根據別人眼中的「自己」而產生的感覺。你看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