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蕭蕭》是第一人稱小說。其名令人聯想到《史記‧刺客列傳》的歌詞:「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小說並無「圖窮匕首見」的場景,亦缺赤膊上陣舞劍的壯士,大體是不見刀光劍影的鬥智。
項羽若渡江東還,能否捲土重來?三位詩人,三種表述……
「捲土重來」的原意,是失敗者或可再聚眾反撲,圖「東山再起」之博弈,並非指打贏了、成功了再來。打贏了是凱旋而歸,而非「捲土重來」,成功了還要什麼「捲土」?
對於靜思之美,我的詮釋是:靜坐水窮處,倚深山觀景平台,遠眺自然景觀,觀賞江淹(444—515)在〈別賦〉中的日月輪替:「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軒而飛光」;在虛靜中「神遊」歷史的時間廊,尋覓人生腳印,思索歷史興亡。這就是讀書人從「場景」到探索的靜思之美,這就是思考者擁抱的「超然」。
人人爭說香港的制度,卻無人提及「超然」一詞的本意。本文以語意學的視角,分析「超然」的意涵、虛靜的審美情趣。
《武》着力頌揚武媚娘治國之才和「改革」,美化、神化之處甚多,爭議甚大…與郭沫若60年代寫話劇為武媚娘翻案一樣,似有某種「政治偏好」……
《武》着力頌揚武媚娘治國之才和「改革」,美化、神化之處甚多,爭議甚大…與郭沫若60年代寫話劇為武媚娘翻案一樣,似有某種「政治偏好」……
沿着時光隧道回視歷史圖象,令人感慨萬千,在近1,400年前的唐代,民間就有充分的集會結社自由,在號稱「幸福的社會」卻難得有此自由,民間(公民)社會論和普世價值還受到批判。
唐代社會生活相對比較開放,服飾的「敞開度」也較大,女性顯得「豪放」些。在唐代後宮,絕無多用布料的「封乳」怪事。
唐代社會生活相對比較開放,服飾的「敞開度」也較大,女性顯得「豪放」些。在唐代後宮,絕無多用布料的「封乳」怪事。
看《雍正王朝》,很怕看雍正吃飯老是夾幾根豆芽的鏡頭。幾根豆芽在筷子上「飛舞」,令人發笑;再看他用餐竟是飯碗和湯碗不分,扒完了白飯,把湯倒到飯碗就快速喝下去了,吃一頓飯像香港拿綜援的老太婆寒愴。
皇帝稱臣下特別是大臣為卿,並不是脫口就是「你」。只要略翻雍正朱批奏摺或看過戲曲傳統劇目演出,都會了解君臣之禮。
《雍正皇帝》寫雍正晚年時一邊洗腳由兩個宮女按摩,一邊見大臣朱軾、鄂爾泰談禮部的奏摺,頗有重演「沛公泡腳」之意,但雍正帝又會否如此「親民」?
原來漢官晉見清帝,不須自稱奴才?看來小編又給清史劇集騙了⋯⋯
只就對歷史名人的描寫來看,《雍正皇帝》有太多歷史盲點和秩序文化盲點,令人無法認同它的「歷史小說」標籤。
唐代題材的電視劇《武媚娘》播映後,各地又有古裝戲熱,有的清宮戲獲重映。這些年來,港、陸、台的清宮戲,號稱「歷史劇」卻大都與史實相去太遠,有的竟有常識錯誤。例如《還珠格格》在港播映後,很多人真以為清代皇帝女兒就叫格格,有些傳媒的報道、評論和電視的清宮戲,也把格格當成皇帝女。
一個社會如果長期有「假大空現象」,說假話、大話、空話成為許多人的「常態」,官場有「官出數字,數字出官」的潛規則,是很難走向真正文明之路。
王朝的覆滅,幾乎都因政治暴虐,統治集團昏庸腐敗無能,官員大肆貪污奢侈浪費,賦役太重,農民生活艱困走投無路。
溫氏傳承胡耀邦的務實精神,曾呼籲公務員「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精心把改革和建設的每一件事情做好,及時為群眾排憂解難。」
官場的腐敗,也加劇生態惡化,導致防備天災能力的下降,這都是震前的人禍。中小學的「豆腐渣」,導致大量少年兒童在地震中喪生,更是無可饒恕的人禍。回顧歷史,重視古代的「天災警示觀」,有助思索減少災害和人禍、落實科學發展觀。
近期各地水災、旱災頻仍。天災往往與人禍交纏,古代的天道觀與當今社會治理往往又聯在一起。天道觀,源自儒家經典和儒家前的歷史典籍。本文思索歷史文化,略析「天」的意涵,古代的社會治理觀、制度構想和權力約束。
在訃告的稱號中,戰士、革命家很常見,「政治家」卻是稀有之稱。多年前,香港有政客報名「選特首」,自報職業為「政治家」,筆者曾撰文指出自稱「政治家」不妥,在「一國屋簷」下不能隨便稱「政治家」。喬石病故後,有小道新聞稱,當過政治局委員者的訃告,都有「政治家」稱號。這是不查閱文獻的想當然。
近期洋報又刊缺乏邏輯的「內幕報道」,稱溫家寶家屬利用權勢大肆斂財;有的小道新聞,再炒溫家寶夫人張蓓莉是珠寶商,身上的珠寶行頭上千萬;更有的說溫家寶已被關押……現將三年前發表的評論重刊,供讀者參考。
紀念八九學潮舉辦六四燭光晚會,意義不在「爭取」北京當權者為事件「平反」,而是讓民眾特別是年輕一代多了解歷史真相,幫助年輕人更多接觸歷史文獻,在獨立思考中尋找更多真相,對自由、平等、法治、民主有更深入的認知。
德高高望重學者、85歲的資中筠教授,發表〈為什麼我們需要再啟蒙〉一文,議論愚民政策使社會陷入蒙昧時期……呼籲抵制頌聖造神,保持知識分子的獨立人格,參與喚醒民眾擺脫愚昧的「再啟蒙」……
政壇上下都忙於造神,天天喊口號,怎能「紮紮實實」緩解「社會矛盾」?多年來,「不文明旅遊」積重難返,地溝油和假藥等毒流難以遏制,拐賣人口、吃空餉猖獗,其深層原因之一,就是「口號治國」。何不把造神的時間和資源,都用於緩解民困、改善國民素質?
高瑜案等一系列「洩密」案,暴露「一黨領導」體制的弊端:黨國不分,黨大於國,黨權高於法律,家長意志高於法意。在高度集權的家長制下,所謂法治,只是美麗的口號;法律往往只是政治的丫環,任由家長意志擺布。新聞自由和評論自由,仍是民眾遙遠的「中國夢」。
4月15日是胡耀邦(左)逝世26周年,北京等地的思考型文人,近來發表文章紀念他,稱他是「改寫歷史的偉人」……
新加坡在任的華族部長,都會以流利華語發表演說和辯論,香港的高官有幾個能說流利的國語(普通話)?新、港一比較,立即見高、低。
面對新聞自由的生態變化、新聞自由度的持續下降,港人要有憂患意識,記取漢.劉向《說苑.談叢》言:「江河大潰從蟻穴。」新聞自由如動搖,法治將受到負面影響。港人要有「自力救濟」之心,像參與共和遊行的歐洲人那樣挺身而出,以合法、和平方式護衛新聞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