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言雋語

香港開埠 政府財政困絀
作者:唐俊2015-06-18
如何減輕對宗主國的依賴,逐步做到自給自足,成為了前幾任港督首要面對的難題。儘管他們各顯神通,但任上都未能消除香港的赤字,讓殖民地面對的財政困絀更是久不能抒。
五口通商 香港貿易陷艱難
作者:唐俊2015-06-11
五口通商後,外商可直接前往各條約口岸採辦貨物,無須再與香港打交道。新闢商埠引致物流路線的重新構建,大部分出口貨物由陸運至穗改為水運至滬。為追逐更大的利益,商號和資金紛紛隨之從廣州、香港外移到上海等新開口岸。這些都令初期的香港進一步被邊緣化,只能獨自應對煎熬。
鴉片戰爭後英國首任駐上海領事——巴富爾
作者:唐俊2015-06-04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脫穎而出的軍人巴富爾,被任命為英國首任駐上海領事。1843年11月8日,他乘坐輪船在黃浦江邊下錨。老上司砵甸乍慧眼相中的這個前英軍駐印砲兵上尉不孚眾望,力排大清上海道宮慕久無房建館的虛應搪塞,通過粵商的襄助,迅速​在上海城內駐紮停當……
廣州「一口通商」成貪污黑點
作者:唐俊2015-05-28
自1759年起,大清對外實行「一口通商」制度,賦予廣州十三行(其中廣人五行、泉人五行、徽人三行。據蕭睿華譯《天主教十六世紀在華傳教志》)行商享有對外貿易特權……
郭士立——上海、寧波等地方史的重要人物
作者:唐俊2015-05-21
長達六個多月的航行偵察,讓郭士立一行收穫頗豐。英國人不但完成了對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等地的港口、海灣、河道的探測工作,而且對大清政治的腐敗不堪、軍備的廢馳落後、以及各地的經濟狀況,都有了第一手的資料。
後鴉片戰爭時期 海盜橫行香港水域
作者:唐俊2015-05-14
鴉片戰爭以後,香港島周遭的海盜活動愈演愈烈。引致海盜橫行的原因,除大清水師在中英衝突中全覆沒外,更主要是受日益活躍的鴉片走私等不法活動的鼓勵,以及對香港新財富的垂涎。
開埠之初環境惡劣,黃賭毒充斥
作者:唐俊2015-05-07
1846年8月,《經濟學人》在報道中描繪,「香港現在甚麼都不是,只是一些鴉片私梟、土兵、官員和軍艦水手的補給站」。十九世紀中葉遠赴香港的歐洲人當中,絕大部分是冒險家、走私客、存心賺快錢的商人,以及從東方退役的水手或士兵。「香港是歐洲罪犯、逃兵、魯莽冒險家和投機者的庇護所,這點在英國是人盡皆知」。
種族歧視政策致使華洋對立
作者:唐俊2015-04-23
華人是香港的主體民族,而前幾任港督在實施管制中,無不奉行種族歧視政策,直到1877年軒尼詩任上才得以扭轉。
英殖初期管治腐敗
作者:唐俊2015-04-16
英國人一登陸香港,即按「直轄殖民地」的模式建立起管治體系和司法制度。由於錯綜複雜的因素,帝國文官銓選制度在香港的實行卻推遲了整整20年。開埠初期,港英政府不得不任用形形色色的冒險家充任政務官,他們大多不但素質低劣,而且品流複雜,其中不乏貪贓枉法之徒,以致於官場腐敗現象愈演愈烈,一發不可收拾,對此全港上下惡評如潮,甚至於「在英國也聲名狼藉」,最終嚴重削弱了政府的管治能力。
香港開埠初期的貿易
作者:唐俊2015-04-09
商家為保護自身的利益,於1844年5月初,宣布成立了私人會所,取名「香港俱樂部」,這無疑當為日後香港股票市場的先聲。精英俱樂部的入會費為30元,月費4元,又絕非常人可問津。會員均屬政、商界頭面人物,為溝通信息和聯絡感情,他們之間的聯繫日趨頻繁。這些社會精英在影響當時政經活動的同時,也開啟了日後股權轉移和公司買賣的先例。
砵甸乍黯然離港
作者:唐俊2015-03-26
當發現已身處孤立無援的境地,砵甸乍隨之對香港產生了厭倦,萌生去意,遂向英國政府遞交了辭呈。十個月後,砵甸乍黯然離開了香港……
砵甸乍與清朝談判佔盡上風
作者:唐俊2015-03-19
在狡詐的砵甸乍的誤導下,大清的多項權益遭到嚴重損害。根據這個連道光帝也極為贊許的《中英虎門條約》,天朝失去了作為主權國家無容討論的關稅自主權和領事裁判權,給了英國片面的最惠國待遇,賦予了英國軍艦常駐通商口岸和在口岸租地建房的特權。砵甸乍不僅為大英帝國謀取了巨大利益,同時也為西方列強在華利益均沾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
砵甸乍一路北征,所向披靡
作者:唐俊2015-03-12
在不足三年的任期中,砵甸乍同前任的關注點大同小異。前一年多的時間,他主要是使用武力恫嚇清廷,迫使天朝簽訂了確保英國利益的《南京條約》,又積極獻身於將「草約變條約」的交涉中,利用清官員不諳國際法的弱勢,主導着「定安則例」的後續談判……
義律與香港無緣但有兩項創舉
作者:唐俊2015-03-05
把主要情力放在主持侵華軍務上的義律,更多時只能與香港擦肩而過。於是他任命英軍軍官威廉・堅為香港總巡理府,授予其統治華人的廣泛權力。
義律對香港情有獨鍾
作者:唐俊2015-02-26
無疑義律對香港可說是情有獨鍾,但歷史並沒有給他多少機會來過問當地事務。不過關於自由港的決定和賣地的創舉,很可能是他一時的無心插柳,但其影響應該是無遠弗屆。
義律妙計奪取香港
作者:唐俊2015-02-12
在與欽差大臣琦善交手時,義律展示出頗為惑眾的陰柔之功。琦善長期在北方任官,從未與英國打過交道。在給義律的照會中,一派天朝上國的頤指氣使,義律則不動聲色。對傲慢的琦善的大度容忍,甚至於激怒了其上司巴麥尊。
外相巴麥尊敦促清政府給予貿易特權
作者:唐俊2015-02-05
外相巴麥尊從倫敦發出的訓令,可解讀為要求遠征軍司令官奉行「兩者擇一」的方針,敦促大清或給予廣泛的貿易特權,或割讓一島乃至數島。作為帝國的全權公使,能拿到香港島似乎也算是奉命行事且不辱使命。
第二問:太平天國的洪水——香港如何破繭?
作者:唐俊2015-01-29
現在稱譽香港為東方之珠,其實像現代大多數明星一般,剛出道時也有過相當長的一段苦澀年代。
誰來定琦善功過?
作者:唐俊2015-01-22
如何看待琦善的羈縻?無形中,他的無奈之舉竟成了一種思維定勢,「寄寓泊船」遂成為後世處理夷務的範例。先是造就出《北京條約》中術的條款(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時,大清繼續對九龍城寨保有控制權),繼而影響到後輩李鴻章的談判思維。
琦善不可能的任務下場慘淡
作者:唐俊2015-01-15
琦善(1792-1854),博爾濟吉特氏,滿洲正黃旗人。歷任河南巡撫、山東巡撫、江蘇巡撫,兩江總督兼署漕運總督、直隸總督,協辦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正當聖眷正隆時,作為大清欽差兼兩廣總督,1840年10月3日,踏上了南下的坎坷之道。在英全權公使懿律因病離華的當天,1840年11月29日,到達廣州。不出百日,主撫的琦善不慎倒下。
義律獨具慧眼,打造東方之珠
作者:唐俊2015-01-08
進入香港後,為建立永久的商港和政府,義律立即着手組建起員警、法院、監獄等一整套現代治理機構。為穩定局勢,他宣布對華人繼續實施大清律。而在其他領域,則陸續引入了英國法律。1841年6月7日,義律宣布香港為自由港。為吸引各國商船前來自由貿易,他相繼委任了船政廳、工務處、港務及海事官員。為開拓政府財源,義律作出了拍賣土地的重大創舉。
英方警告,中英戰爭一觸即發
作者:唐俊2015-01-01
義律擅於權變的特性再次顯現,他不按常理出牌,選擇了交煙保生和升旗立國的方式,巧妙的完成了鴉片由英商所有變為國家公共財產的轉換,從而將下一步事態的發展導向了中英兩國政府的行為。通過他交出鴉片後,作為民選的英國政府不可能再袖手旁觀,勢必要採取行動來維護國家的利益和權威,同時也必須對選民中的勢力集團——英國商人做出交代。義律的這一舉動,無疑最終是點燃了中英鴉片戰爭的導火線。
鴉片肆虐,林則徐堅決銷煙
作者:唐俊2014-12-25
林則徐召集十三行行商傳諭,要求三天之內,洋商須將所有鴉片全部呈繳,不得絲毫藏匿,並要出具甘結合同。並聲稱:「如有再犯,人即正法,貨盡沒官。」同時,要求廣州海關暫停頒發外商離境紅牌,以禁止鴉片商人逃離,次日要將相關行商處斬。
民變迭起,天朝沒落已不可逆轉
作者:唐俊2014-12-18
一個荒淫而腐敗的朝廷,一個無序而貪污的政府,一個被叛亂弄得千瘡百孔的帝國,一個不知世界早已前行的自大的落伍王朝,國本動搖,人心盡失,最終只能選擇以割地、賠款求和,暫行賞借宣告了天朝的沒落已不可逆轉。
文字獄令清朝士人因循苟且
作者:唐俊2014-12-11
雍正執政的13年間,製造了近20宗文字獄,令士人屢遭挫辱和殘害。儘管仍有少數士人敢於挑戰皇權,據理力爭,面對刀鋸鼎鑊也在所不懼,不過從全社會來看,已是徹底磨滅了士人的精神氣節和社會責任感,使之成為了視皇權為馬首的奴才,甘心充當御用文人。
滿清吏治貪腐觸目驚心
作者:唐俊2014-12-04
任何一個王朝走向衰落,幾乎無一例外都是從吏治腐敗開始。作為社會的中流砥柱,官員的優劣直接關係到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當政府成為最大的貪腐機關,官僚階層整個淪為貪墨集團,這樣的帝國無疑已是病入膏肓,必然行將就木。
暫行賞借與國勢沉淪
作者:唐俊2014-11-27
道光22年(1842)8月29日,在停泊於長江的英艦皋華麗上,中英兩國代表簽訂了《南京條約》,以國際法的形式確認了香港的「暫行賞借」。事後英方的感歎是「中國皇帝高於一切的統治,恐怕是一去不復返了」。從乾隆、嘉慶到道光三朝,只不過短短半個世紀,不但康乾盛世不續,天朝上國更是從傲睨一世到割地求和,這其中沒有世事的偶然,只有歷史的必然。
中、英兵戎初見
作者:唐俊2014-11-20
在華主辦的《中國叢報》的英、美傳教士,則更是赤裸裸的極力鼓吹使用武力干涉。「我們不能通過辭謙言卑的稟帖取得什麼,我們要和中國訂立一個條約。這個條約必須是在刺刀尖下,依照我們的命令寫下來,並要在大炮的瞄準下,才發生效力」。英國國內的曼徹斯特商會向首相和外相提交備忘錄,要求政府出面干預中英貿易事務。
中、英兩國正式展開外交
作者:唐俊2014-11-13
回到倫敦後,馬嘎爾尼談及了中國的國運:「中華帝國是一艘陳舊而又古怪的一流戰艦……當一位才不敷用的人掌舵領航時,它便失去了紀律與安全。它可能不會立即沉沒,它可能會像殘舸一樣漂流旬日,然後在海岸上粉身碎骨,但卻無法在其破舊的基礎上重建起來」。
英人從渴望與中國結交到欲罷不能
作者:唐俊2014-11-06
一直以來,對於廣州視窗的半開半閉,特別是中英這種間接交往並且十分不平等的方式,英人很難接受。到18世紀末,為試圖衝破大清廣州貿易制度的限制,更主要是力爭脫離「一個遙遠省份政府的腐敗和濫用職權」,真正實現與大清帝國的直接接觸,英國決定通過外交手段打開困局,直接派遣政府使團前往北京,同中央王朝進行直接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