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感到奇怪,北京不是處心積累,研究多時才會把議案交人大常委會審議的嗎?為什麼臨門一腳「甩拖」呢?這種情況實在罕有!
拜登政府大體上延續了特朗普的對華政策,某些領域對抗的力度甚至更大,要削弱中國的實力,從香港入手可以打擊大陸的融資能力。保持外資對香港的信心,應是特區政府此時此刻對國家的最大貢獻。
新疆棉其實是優質棉,可以出口賺外匯,現在卻變成中國內部的「塘水滾塘魚」。外國政府雖然也沒有什麼好處,但已掩口而笑。
外資跨國公司正逐漸意識到,中國不僅僅只是一個可以賺取利潤的市場而已,它也在逐漸成為企業獲取新知識與競爭力的新天地。
內地有的是14億人口的市場,以及相當大數量需要到市場融資的企業,中資機構其實在區內交易排名榜已經多次位於頭幾席位。要建立航母級投行容易,但目的是為大,抑或為國際市場定價權,對市況影響力,抑或是其他呢?
相比內地國債,離岸市場高息內房債其實更有趣。從回報而言,大部分動輒6厘以上,負債比率就驚人,但對於在港上市的內房企業而言,債券違約卻是絕無僅有。
很多人問我:「外資會被嚇跑嗎?」我的「外資」定義是包括所有不是香港的資金,所以也包括來自中國大陸的。
首季貸款急升根本是未有反映資產素質表現。所以,如果部分銀行首季貸款增長已見頂,而稍後不良貸款問題又開始形成的話,內銀股下半年並未一如外界所想像般樂觀。
人民幣只要穩定,外資參與中國市場牽涉的匯率對沖風險或戒心就會有所紓緩,某程度上也增加了他們參與的信心。
一帶一路的國企投資往往被誤認為中國的國家行為,而非企業行為。對一些國家來說,它們難以把國家和國有企業區分開來。
我直覺上認為,今次財仔幕後金主追數,最終會令到樓市爆煲。
今次各大銀行在聯儲局宣布議息結果之前加息,其實是向大家提出警告,在中美貿易戰陰霾之下,存放在香港的資金逐漸流走,香港必定要加息。
中資行的冒起,無疑大有吐氣揚眉之感,但對本港金融從業員而言,是機會抑或風險,反而更值得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