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進一步推廣香港作為綠色金融樞紐,以及促進業界的交流及社會對綠色金融的支持,近年我們積極跟多個國際機構及行業協會合作,聯合舉辦有關綠色金融的大型研討會。
特區政府要做好金融市場的「促進者」和「監管者」兩個角色,在兩者工作之間取得平衡。不至管得太嚴,令市場將失去活力;又不能管得太鬆,否則將埋下危機的伏線,發展便沒有持續力。
「安心偷食」可以講的現在已經進入了一個沒有私隱的年代,傳媒見到這類新聞有市場,就會不斷發掘,好似《發條橙》一樣,直至大家厭倦這類新聞為止,以後,稍有頭面的人行事要小心一些。
陳家強表示,金融體系的審慎監管,使香港在金融科技方面佔有一定優勢。「不是盲目叫人做科技,而是結合科技監管政策和創新的商業模式,我認為香港有優勢。」
經濟學家預測失效及滯後,例子隨手可拈。以去年開始的中美貿易戰為例,分析界大部分僅按以往中美貿易額計算潛在經濟影響,結果錯得很,事關完全沒有考慮到政治博弈因素。
對虛擬銀行進行如此嚴格監管,並非限定其發展,而是強調虛擬銀行發展要穩中求進。
香港銀行相比其他市場,在科技方面開支較低,金融科技根本發展落後,金管局搞的轉數快,基本上是幫了這批銀行,在科技生力軍加入之前,有所填補及過渡。
在未來一段時間,會否對小存款在收費及存款利率上也變得慷慨,出現機會都是不能排除。似乎,本港小存戶要多謝金管局了!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為加強粵港澳大灣區內金融科技的合作,金融管理局去年跟深圳有關單位簽訂了備忘錄,加強深港金融科技合作。
2017年4月金管局一份研究報告成了科學證據的泉源,用科學說明樓價高企的原因。
香港人口老化速度相當快,加上本地市民的預期壽命頗長,如果在退休前未能適當地做好資產配置,長壽可能變成噩夢。
市場充斥偽專家,對聯匯的分析胡說八道,誤導投資者。
中國是全球經濟活力最強的地區,「背靠內地、面向全球」無論過去、現在、未來都是香港經濟金融發展的磐石。
本地較富有的家庭是有能力幫助子女上車,而政府和金管局的樓控措施可令社會兩極化,財政能力較好的家庭能夠繼續買樓,但財政能力較差的家庭可能一世也上不到車。
立法會通過金融機構(處置機制)條例,這條例賦予金融管理局所需的權力,對瀕臨倒閉的銀行進行「自我拯救」(Bali-in),即透過重組銀行的資本,由股東及某些債權承擔倒閉的虧損,毋須投入公帑。
陳德霖認為,可令銀行監管消失的機會似乎甚微,但他認為銀行監管並不是鐵板一塊,關鍵在於如何調校監管力度,令監管過程更順暢和有效。
貨幣發行局制度似乎有所失靈,並且需要調校,已是不爭事實。
政府需加強調控樓市,以免樓市爆煲。
投資者只要細心分析,不難從中發現各國主權基金的性質各有背景因素及特色。
海之戀的發展商稱,買家中有65%是年約35歲的年輕人當中有不少都是成功靠父幹來圓上樓之夢。
其實新盤即日售罄的景象,非97獨有,2004年以來可謂經常都有出現。
那些早已知道自己與買樓無緣的小市民對政府出新招已感到麻木。
新措施會有效嗎?市場即時說不。
其實全民老年金、界定福利不是什麼洪水猛獸,只是一個保險而已。
現在的政策將住宅的部分價值——即是市價與公屋價的差價——毀滅了,不論政府還是住戶都得不到。若賣給住戶並容許自由買賣,當中的價值就會被釋放出來。但住戶會否即時賣出單位?當然不會,因為他們仍要居住……
金融管理局總裁陳德霖公布,去年外匯基金錄得投資收益436億元,按年下跌46.31%,為2011年以來最低,整體回報率僅1.4%,相比2013年的2.7%明顯下跌。陳德霖表示,去年外匯市場在美元大升的情況下,投資極不容易,並相信來年投資環境仍然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