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的「第三決議」是關於中共歷史和領袖評價的第三個決議。要點是對現在舵手的「兩個確定」和歷史貢獻,也涉及老舵手的「歷史功績」和毛思想的指導地位,小篇幅提到文革(1966-1976)的「慘痛教訓」。
毛文革回潮,引起北上廣知識界關注。他們認為,民眾期望安居樂業,最怕地方官浮誇而衍生極左折騰,諸如大躍進、大煉鋼鐵一類脫離現實的折騰。
一位紅二代名人說:俄國十月革命炮轟,送來了一批左棍子。小平說,毛時代有「左的20年」(1957—1977)。在毛後,仍有沒完沒了的左折騰。
改革家胡耀邦的改革理念,在於以人為本,扭轉極左折騰之弊,任何政策和舉措必須受實踐檢驗,消除家長制一言堂。北京思考群為此紀念他105歲冥壽。
曾任香港大學中文系主任的許地山(1893—1941),有一女名燕吉,備受磨難。她受大學教育,是名門之後,竟在「上山下鄉」(1968—1980)中不得已嫁給不識字的農夫。
長江流域大水災、地攤經濟能否復活,山東的「新飛躍」即左折騰,山東農民不肯上「香港樓」……是近期的熱話題。
在毛時代的5年大飢餓(1958—1962)中,1960年是飢餓高峰年,餓死者約1700萬。北京一些學者、高幹藉60年前的往事,反思家長意志下的左折騰。
這幾年政局左轉,回到毛老路。在「講政治」和「黨領導一切」口號下,責令私企設黨委或黨組,總工會委派官員到私企「掛職」,「指導」政治工作,私企的自主性大大削弱,處境也更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