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證交所正被競爭對手的證券交易所排擠。據彭博編製數據顯示,倫敦上市股票的總市值從2007年4.3萬億美元的高峰降至2024年2月的約3萬億美元。同期,美國股票市值幾近翻了三番,達到53萬億美元。
什麼是公司私有化?投資者面對私有化應該如何應對?金融界人士許永權、專欄作家李偉民大談公司私有化失敗的例子。一起聽聽他們的分享。
政府首先唔好再讓公屋租戶買回他們的公屋單位,否則只會製造更多劏房戶。
股份流通性偏低,加上大股東認為目前外圍環境及經營條件困難,以致對在香港上市的房地產開發商估值普遍長期持續偏低,且難以預測目前的困境將會持續多久,才作出私有化的建議,希望給予小股東一個善價套現的機會。
很明顯,初心已變,領展現在成為了一家儼如物業發展商的企業,出售資產、收購物業、進軍內地地產……營運進取,但為屋邨居民服務似乎已經不是領展的主要工作。
唯有寄望香港採用新加坡式的房屋政策,改變建屋後的分配,保證每名香港永久居民都可租賃或購買250—350平方呎的公屋單位,讓一般巿民負擔得起房屋。政府亦可給予資助,私有化現有公屋單位,這樣才能紓緩深層次的社會不均,消弭背後的不公。處理好基礎層面,就可望解決政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