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特首在《施政報告》聲稱推行「悅目亮麗城市計劃」,加強美化城市,包括重點打造城門河及元朗明渠為賞花熱點、美化主要道路中央分隔帶及迴旋處花床等園景等等;接踵而來會提升現有市區排水系統防洪能力。
香港新聞博覽館9 月 30 日(周六)舉行了「極端天氣的應對及啟示」講座,香港氣象學會發言人、天文台前助理台長梁榮武表示,現時香港有4個蓄水池蓄洪,但未來亦要再物色其他地方,以應對暴雨的來襲。
世界上每年每月都有災禍在世界各地發生。如果發生在北冰洋或南極,在無傷亡情況下,大家都會視為小新聞,只是有大人命財產傷亡,大家才會注意。但為什麼有些災禍都似乎集中於同一個時段出現呢?
談到部門之間的互信與協作,港鐵(066)肯定是榜樣,9月7日晚傾盆大雨令大量雨水急速湧入黃大仙站,雨水在短時間內湧到月台及路軌範圍。前線人員能當機立斷,專業無畏,確保乘客安全,亦有賴人員之間信任。
除要更積極減碳、邁向碳中和外,面對未來應對氣候變化衝擊,我們應先了解這個城市的脆弱性,並考慮從各方面作出準備。
為了協助研究和判斷今次暴雨災情,香港中文大學太空與地球信息科學研究所團隊獲取了三幅國家高分三號SAR衛星圖像,對災前、災中、災後情況進行分析,並發送相關政府部門供其研究。
海葵的「風尾雨」帶來的暴雨,暴露了香港特區危機管理的問題。本來可以更早發出天氣警報,還可以與公民進行更好的溝通。
截至周五中午,黑色暴雨警告仍然生效,暴雨由周四晚持續至周五,全港多處水浸。政府至周五早上7時,共接獲44宗水浸報告。
2022年5月10日起,中國在南方發出大雨警告。大家雖然不太喜歡下雨,但合時春雨有利穀物生長,此雨只要不引致洪災、這年春雨反是吉兆。
近日,長江、淮河流域的部分地區有暴雨,洪水淹入城市,又出現「城市看海」現象。一些地方政府表示,將加強抗洪和建設海綿城市。7月8日,常務副總理韓正主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會議,觀看了「生態環境警示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