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 Jan 04 2025 10:34:25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STEM+校本課程發展

──STEM+教育初探系列(16)

要發展STEM+ 教育,還須要有「政策」支持,校本層面就必須校本課程發展(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政策配合。

課程設計的對應

在這個STEM+教育專題的介紹,看到儘管各個地區或各類教育單位和機構,在推動STEM+教育有各自的目的,但都必須利用不同的課程或教材去體現。

基於教學主體的不同和各自針對的學習對象,課程和教材設計可以分為校內主流課程和校外補輔課程、素質教育課程;以及K-12(學前至高中)基礎教育階段,以至高等教育程度的對應性設計兩個層面。

課程設計的形式和主題

因為課程設計的對應差異,以及對STEM+教育發展的不同進程和各自理解,就以香港和內地,校內和校外,可以看到五花百門打着STEM、STEAM、STEMA、STEM+的課程宣傳。當中有校內常規課程形式的學習、單班單級或跨級實驗課程、課後增潤課程、專題興趣學習活動等,也有以STEM+為教學特色的階段性或跨階段課程體系。校外教育更因應各自的條件和發展需要,有很多正常和異化課程設計(甚至香港的海洋公園及大嶼山纜車:昂平360等都在推STEM課程)。若從概括性角度,眾多的編程、機械人、無人機、3D列印、木藝、創客等,也可歸入STEM+課程的大傘下。

除了以前文稿提及個人研發的「低成本、低技術,普及式課程建構」、「從閱讀伸延STEM+ 教育課程規劃」,及協助兩中、三小、四幼組成的跨級、跨校、跨區,兼有商、學、專、研跨層面協作的「STEM+ 校本課程探究先導計劃」外,以手上收集的資料,介紹幾個比較有體系的STEM+ 課程讓大家參考:

  • 中國科學院大學與房地產金地集團戰略合作推動的「金地STEM國際幼稚園」課程:聚焦科學素養,透過每周的STEM實驗課,從生活中設計各種科學情景,供幼兒去探索、實驗、發現。
  • 台灣智高「學習實驗室」:涵蓋K-12(學前至高中),校內、校外融合課程,生產8個主題的不同教具和配件,組合成4、500個不同的學習活動。
  • 北京大學深圳研究院「STEM+ 教學課程」:小學至初中,校內融合課程,每級約18個課題,涵蓋科學、科技、數學三個範疇。
  • Pearson培生「STEM項目」:小學至初中,校內、校外融合課程,18個主題活動。
  • 以北大附中為依託的「探月學院(Moonshot Academy)」:特色STEM高中(Lab School),2019年正式開學,採用「線上學習 + 線下答疑」的個性化學習模式,強調「以人為中心、讓人全面成長」。
  • 美國STEM高中:比較多人介紹的HTH(High Technology High School),嚴格來說,課程模式是以項目學習PBL為主打。另一間全美第一高中,公立湯瑪斯傑弗遜科技高中(Thomas Jefferson High School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在課程設置方面,主要特點是多層次、多類型、以STEAM教育為核心,以培養探究能力為核心的教學目標。其課程設置理念是用跨學科方法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個學生的智力、技術和情感潛力。

中國科大的STEM教育:現行本科生課程體系是從2009年開始進行全面修訂的。學校瞄準國家戰略需求,以全球一流的理工科高校課程體系作為參照,根據中國科大的傳統和學生特點重新建構了新的課程體系:通修課程、學科群基礎課、專業核心課程、專業方向課程,同時打通本科生課程和研究生課程,本科生可以選修研究生層次的課程作為自由選修學分。學校重視因材施教,對課程進行分層教學。

校本課程發展

在以前的專題文稿及很多學校STEM+講座曾經提及,STEM+教育本質其實是一種問題導向的跨學科綜合學習課程和認知建構學習策略,基本上須要從「校本」層面探究和研發,沒有一套校外課程或教材系列能完全適用。校外教學資源除了只宜參考,也未能解決教師帶課能力(包括課堂教學和教材內容調適)的提升。所以會看到美國和芬蘭,沒有出現中央STEM標準課程綱要,或是校外供應的教材套件。而要發展STEM+教育,還須要有「政策」支持,校本層面就必須校本課程發展(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政策配合。

校本課程發展政策訂定及推動流程簡介如下:

  • 訂定STEM+ 教育校本發展政策
  • 進行創新課程融合規劃(一、三、五年)
  • 分期安排教師進行多元學習主題培訓
  • 研發 STEM+ 校本教材
  • 探討不同形式的教學策略
  • 注意促進科普教育的學習環境建構
  • 組織藝術創新科普活動

例如在校務會議明確表達學校發展的意願,尋求校董、教師以至家長的支持確認;成立專責小組或專題小組按發展需求共識,按自身條件及資源,定出發展方向及規模;由小組規劃發展流程或日程;啟動課程準備及教材設計研發;訂定短、長期的師資及培訓準備;考慮學習資源(設備、器材、圖書)整合;思考創新學習環境建構。再者可能是配套活動、家校合作、跨校協作、跨境互動、社區拓展等環節,進行相應準備。把種種規劃項目放在學校一年、三年、五年發展計劃內,作為成效評估、成果匯報的依據。

校本課程體系「逆向設計」策略

個人長期對香港及內地校內、校外機構支援課程發展,所以總結一套校本課程體系建構及教材研發模式及流程。當中做過不同規模的試驗及實踐。去年在內地一家大型美術教育機構,帶領校本課程研發團隊,做出全中國第一家校外教育機構,率先實踐從大概念出發,用目標為本課程發展(OBCD)原則,以國家課標研發模式,逆向設計,利用學員3至15 歲製作、審美、創意、教育成長表現重點,進行校本美術教育課程體系統整,再優化四個學習階段美術創作教材,建構校本MACE Plan,應該在中國校外美術教育發展歷程留下一個記錄。

簡單理解,所有校本課程建構不能隨意自定目標和內容,必須先追溯當地、當時中央教育目標、課程總目標、相關學習領域目標,以及學科目標,再配合校本發展需要和學與教獨特模式規劃。當然,前瞻性現代教育核心素養和校本辦學理念,也是可以參考的元素。總結以上宏觀教育思考及大概念融合才去研發課程框架和教材設計,始能和「大趨勢」接軌,避免因盲目創新而出軌、脫軌。同時往後所有教材設計和學習延伸,也有堅實基礎和自我解讀依據。

校本課程體系「逆向設計」策略(作者提供)
校本課程體系「逆向設計」策略(作者提供)

往後文稿會利用上述課程體系建構和教材研發模式及流程,配合STEM+教育核心理念,探討學習素養,並以低成本、低技術,普及推廣的課程架構,做幾個教材案例去具體說明。

林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