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新年前,香港中文大學、東華學院、香港政策研究所及香港保護兒童會聯合舉辦「兒童政策圓桌會議」,邀請20多位來自不同專業的代表出席,就如何推動幼兒福祉作出交流。講者之一蔡蘇淑賢女士在會上提出“Educare Unit as a Hub”的概念,值得在此與大家分享一下。
Hub = 服務的接合點
“Educare Unit as a Hub”源於 “School as a Hub”,因為幼兒教育及照顧單位的名稱不一,並一定以學校為名,例如嬰兒園、幼兒中心或幼兒園等等,所以將School改為Educare Unit。Hub又為什麼意思?直譯就是「集線器」。那麼這些「線」是什麼呢?她的意思指各項支援幼兒成長需要的服務。換言之,“Educare Unit as a Hub”的意思,就是教育及照顧單位作為各項支援幼兒成長服務的接合點。
“School as a Hub”並不是新概念,加拿大、澳洲及鄰近的台灣都有這類概念及實踐;不過內涵不盡一樣。當中一些着重學校與社區的關係,例如台灣一些偏鄉學校。另一些則強調透過學校接駁其他非教學的服務,例如醫療及家庭服務等等。雖然學術發展是學校所重,但學校認識到健全兒童的其他方面發展,對其學術發展亦有幫助。除了高舉全人發展旗幟外,更重要是鞏固影響兒童發展的正面因素及減低負責因素的影響,令兒童更佳的條件發揮學術潛質。因此,學校的關注對象便由兒童延伸至其周邊人或物,例如家長或社區。
中小學作為接合點的功能有限
香港適齡兒童入學率極高,15年免費教育政策下,3歲至15歲的兒童入學率幾乎全部入學,15歲以上亦接近百分百。因此,不少公共服務均透過學校提供,例如衛生署的學童保健服務便是最典型的例子。不過,基於多種原因,例如教師教擔沉重、保護私隱意識高,香港的中小學扮演服務接合點的功能往往只是點到即止。雖然眾多周知家庭影響兒童至巨,但家長除了每年兩次到學校取孩子成績表時,與老師談話十幾分鐘,以及偶爾的一、兩次家長講座外,便鮮有踏足學校。即使家長親自接送孩子上學放學,往往亦在校門止步,不得其門而入。
幼兒教顧單位潛力無限
幼兒教育及照顧單位又如何?由於沒有考試,升學壓力較少,幼兒教顧單位對學術成就的追求遠遠低於中小學,反而更着重發展幼兒的基本能力,例如自理、言語、感統、情緒及社交等等。更重要的是影響幼兒發展的一籃子因素較中小學為簡單,例如家長會擔心十多歲的孩子在外誤交損友,但幼齡孩子的朋友家長都認識;家長會擔心幼兒極度依賴照顧者,除教顧單位職員外,便是家長。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