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作者范玲、譚晉森兩母子以不同角度書寫英國留學趣事軼事、兩地文化差異。當下正值移民潮,家長決定是去是留,以至香港教育制度如何更上一層樓,均可借鑑作者的經驗。本社獲天地圖書節錄有關母子在閱讀方面的體驗心得,以饗讀者。)
玲:
Reading Week,我們暫且叫「閱讀周」吧!
在學校假期的時候,學校挑選了16個男女學生,經家長同意之下,去了一個叫Alstonefield的地方。這是一個美麗的英國小村莊,有很多的歷史建築物,也有很多的石屋和綠色的小山丘,但是沒有什麼Wifi信號,這意味着一個星期,我和兒子失去了聯繫。
其實學校的意圖是非常好的,他們挑選了一些喜歡閱讀的孩子,3個老師帶隊,在這個山清水秀的地方,過一些與新媒體隔絕的生活,只可以帶書去,不限制書的種類,但最好是和自己閱讀的科目有關。
與新媒體隔絕
學生們吃過早餐,就開始閱讀,午餐和晚餐是大家一起動手做。下午的時間,老師們會帶孩子們在室外走路,去參觀一些歷史的建築物或去風景優美的地方走兩個小時,然後大家回來一起討論上午自己讀書的內容,每個學生都要發言。晚上會放電影,老師自己選一些電影,然後大家一起觀看,看完電影也是一起討論電影的內容,因為基本上和書,電影,閱讀有關,所以叫做Reading Week。可以想像得出,這一周的生活,所有人生活在一起,看似簡單彷彿與世隔絕的日子,但心靈得到了極大的滋潤,對於喜歡閱讀的人,相信是一段非常享受又不會被打擾的時光。
後來我問兒子,他的感覺如何?他說非常開心, 不僅是他,他的同學們也非常享受這樣的時光,有的同學是第一次獨自在外面和同學一起生活,覺得新鮮又刺激,而大家最喜歡的是一起討論書中或電影中的內容,可以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儘管生活的條件不是太好,自己煮的東西也未必很可口,但是這次的經歷,成為了他們人生中難以忘懷的體驗。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
每次兒子說起他們寄宿學校的事情,我都一臉羨慕,就比如這次的Reading Week,我也喜歡閱讀,可是年紀愈大,閱讀的時間愈少,近年更是手機不離手, 因為太方便了,所有的資訊都可以在手機找到,不僅如此,所有生活必須要做的事情,也要依賴手機,銀行、電郵,與人的聯絡,買東西……很難有像幾十年前,沒有手機的時代,我們會找一本書,安靜地坐下來,沉醉在閱讀的樂趣裏。現在的我,看到喜歡的書還是會買下來,但要找時間看,我最喜歡旅行的時光, 不單是因為旅行本身,而是旅途中有大量的時間可以閱讀,不受打擾的閱讀,所以,寄宿學校的老師們安排了這樣一個閱讀周,是多麼美妙的一件事!
我跟兒子說,等我退休了,我也會在家裏享受一下Reading Week,關掉手機,謝絕探訪,早上吃過早餐,開始閱讀,中午吃過午餐,出去散步,晚上吃過晚餐,看一場電影……兒子笑着說:好!那我也加入你的Reading Week吧,因為看了書後和人討論才有意思,我就充當你的組員,加入和你的討論,好不好?
一言為定!我說。
彌補日常生活的不足
晉森:
我的哲學系老師在我上完lower six之後舉辦過一次Reading Week,打算找他們覺得最有可能參與活動的同學。16名同學當中有過半都是來自哲學系的, 在學期結束後,來了一架大巴,把我們送到Derbyshire的一間有3個房間的房子裏。
這次活動的目的是為了讓平時讀不同科目的同學可以互相交流。因為礙於學生繁忙的時間表,所以平時的seminar很難有足夠的時間,讓每一個人都去發表自己對一個題目的看法,雖然學生可以自行免費租用學校的場所進行類似的討論會,但仍然會和想要參與的同學產生時間上的衝突。所以成立這個Reading Week就是為了彌補以上的問題。每個同學都可以帶一本與自己學科相關的讀物,在上午的時間閱讀,然後在下午的時候,一邊喝酒一邊討論。
如果下午要討論的題目已經擬定好,那麼便由擬定題目的同學先發表他對這個題目的立場。題目也是可以分為說服性的(sophist)和命題不可變兩種類型。前者純粹是每個參與討論的同學,試圖用理由說服自己,支持或反對某種立場,當中並沒有任何意見需要遵從任何絕對的道德原則,也不需要力圖達到某種目的。而後者則是無論參與者如何看待,都必須遵從擬定討論問題者所訂下的道德原則,或是達成某一種現象做為目的,提出的意見則以最能夠達成以上目的為最有說服力的論點。這些都是哲學老師為了避免讓討論陷入膠着而定下的規則,因為感性立場之爭,基本上不會有邏輯思維的用武之地,只能最後硬碰硬,大家爭到臉紅脖子粗為止。有的同學還嘗試用真值表來證出自己的論點是valid and sound 的,不過後來因為跟不上大家討論的節奏,只好放棄。
這個星期裏,同學們可以享有很大程度上的個人自由。因為校方沒有付網路的費用,所以我們基本上是被隔離在Alstonefield的青山綠水裏。有一次因為需要打火機,為了不開夜車去最近的城市買,所以老師便要求學生將悄悄放在客廳的角落的打火機找出,用完後會再放在同一個角落。冰箱裏提供了我們住宿期間需要的所有食物。同學們輪流負責打掃和炊事,一時間有了在村落生活的錯覺。
節錄自《16歲那年你/我去了英國》,本社獲天地圖書授權轉載,題為編輯擬。
新書簡介:
書名:《16歲那年你/我去了英國》
作者:范玲、譚晉森
出版社:天地圖書
出版日期:2022年12月
作者簡介:
范玲博士,資深媒體人,專欄作家,於香港電台及澳大利亞SBS電視廣播公司擔任電台節目編導及主持多年,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現職香港理工大學,愛說話寫字,近年開始研習繪畫。著有《太陽底下這一刻》、《太陽底下每一刻》、《幸福拼圖》、《都市微情書》及《給自己的情書》等。拔萃男書院第9任校長張灼祥妻子。
譚晉森,土生土長香港仔,曾就讀香港傳統男校,16歲赴英升讀寄宿中學,畢業於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哲學系,現為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法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