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SA 2015:評考壓力成常態,愉快學習成奢望!

在華人社會,愉快的學習生活是否存在呢?快樂的學習又是否奢望呢?

近年學童自殺事件引起公眾高度關注,生活不愉快及考試壓力太大,均有可能令學童產生種種身心問題,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其實在華人社會,愉快的學習生活是否存在呢?快樂的學習又是否奢望呢?

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策劃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是一項跨國研究,每三年進行一次,旨在了解15歲學童的基礎能力和影響他們學習的因素,並評估及比較參與國家和地區的教育成效。OECD於2016年12月6日公布PISA 2015研究的首輪結果,當中以科學、閱讀和數學的成績為焦點。讀者或教育界可能仍記得調查發現,在參與研究的72個國家和地區中,香港15歲學生的能力表現仍居前列十位:閱讀和數學能力均排名第二,而科學能力排名第九位。科學科的退步引起一些討論,筆者也曾於教育眼本欄作出分析。

OECD於2017年4月17日公布PISA 2015研究的第二輪結果,當中以學生幸福感/福祉(well-being)為重點,OECD/PISA 2015將學生福祉界定為學生達到幸福和充實的生活所需的心理、認知、社群和身體質素。這些質素包括學生的生活滿意度、考試焦慮感、學校歸屬感及成就動機等,筆者將逐一分析,本文首先探討香港中學生的生活滿意度及考試焦慮感。

整體生活的滿意度

在PISA 2015學生問卷中有下列這一題:「總體來說,你對現時整體生活的滿意度如何?從『0 』到『10 』中選擇一個數值,『0 』表示你覺得『毫不滿意』,而『10』表示 『完全滿意』。」OECD 的平均值為7.3,香港的則為6.5,顯著低於國際水平。

誰的生活更愉快?

在香港,男生的整體生活滿意度顯著高於女生;本地出生的學生的整體生活滿意度顯著高於新移民學生。家庭社經狀況如家長的職業和教育程度,對學生生活滿意度的影響相對較小;但家中的教育資源及物質資源,則對學生生活滿意度具顯著的正面影響。家長參與因素方面,家長與子女的聯繫溝通,以及給予子女情緒上的支持,均與子女的生活滿意度息息相關。家長與子女的聯繫溝通愈多(例如與子女閒談),及在情緒上給予子女更多支持(例如當子女在校內遇到困難時予以支持),皆能促使子女的生活滿意度愈高。

考試焦慮感

在學生問卷中,學生被問及對五項有關考試焦慮的陳述的同意度。研究發現:在香港,71%學生經常擔心自己難以應付測驗;82%擔心自己的學業成績不好;67%表示即使測驗前準備充足,仍感到十分憂慮;53%表示當溫習測驗時,變得非常緊張;58%表示在學校不知道如何解決課業時會感到緊張。五項的百分比均高於OECD平均百分比; 其中兩項超出OECD高達16百分點的是「我擔心我的學業成績不好」及「當我溫習測驗時,我變得非常緊張」。

誰對考試的焦慮更少?

在香港,男生的考試焦慮指數顯著低於女生。有趣的是,新移民學生的考試焦慮指數顯著低於本地出生的學生。家庭社經狀況如家長的職業和教育程度、家中的教育資源及物質資源,均與學生考試焦慮指數沒有顯著的關係。家長參與因素方面,令人意外的是,家長與子女的聯繫溝通愈多,子女的考試焦慮指數愈高。這是由於學生對考試愈加憂慮,會促使他們與家長有愈多的溝通;抑或焦慮的家長會愈多與子女傾談,從而加深子女對考試的憂慮感?箇中的關係需要進一步探討。另外,在情緒上給予子女更多支持,對學生考試焦慮指數沒有顯著的關係,這可能是由於PISA 2015問及的是家長對學生整體學校生活上的支持,故未能在減輕學生的考試焦慮感上起顯著作用。由此看來,家長除了支持學生日常的學習生活外,更可就子女在考試方面給予額外的鼓勵和支持,以舒緩他們的考試壓力。

哪些地方的學生可以愉快學習又成績表現出色?

PISA 2015成績表現出色的首十個國家或地區中,芬蘭及愛沙尼亞學生的生活滿意度遠高於OECD的平均值;中國四省市、澳門、中華台北及日本學生的平均整體生活滿意度均高於香港,只有韓國學生平均整體生活滿意度低於香港。(見圖表二)

考試焦慮指數方面,香港平均指數為0.33,顯著高於國際水平(OECD 的平均值為0)。只有芬蘭及愛沙尼亞遠低於OECD的平均值;韓國、加拿大、中國四省市及日本平均考試焦慮指數均低於香港。澳門、中華台北及新加坡平均考試焦慮指數則高於香港。(見圖表三)

有考試壓力才有好成績的迷思?

不少人以為學習不一定要愉快,要有考試壓力才好。以香港學生於PISA 2015的表現來看,圖表四進一步的分析顯示考試焦慮感愈高,成績愈差。而圖表五亦顯示成績好與生活滿意度的關係也不大。

其實根據芬蘭及愛沙尼亞的經驗,愉快的生活與優異的成績是可以並存的。可是在華人社會,快樂的學習是奢望,考試壓力被視為必須。雖然很多家長、教師及教育當局都以愉快學習為理想,但從上述學生的現況來看,香港教改廿載實在離樂善勇敢這個理想愈來愈遠,因此必須對香港現存大大小小的測考評估作出全面的檢討,將不必要而已扭曲的評核停一停、想一想。

這個國際研究的證據提醒我們,教改仍未成功,大家仍要認清方向,12年基礎教育期間的評估應以促進學習為本,教改策略不應只以大勢所趨、人有我有的思考模式,來處理學生面對測考的壓力問題。在學生的焦慮感未進一步惡化的當下,教育當局宜好好反省各項評核正在產生的正面作用及副作用,還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給父母多一點親子時光,讓老師有空間關注學生的福祉——現時在香港仍是奢望,但在新政府上場以教育為重的前題下,我們仍懷有一絲希望,期望新領導班子在未來的五年內,能夠提高香港學生的生活滿意度及減低他們的考試焦慮感。

*中大學生能力國際評估──香港中心中心於2015年4至5月期間,以隨機抽樣方式,邀請了138間中學約5,000名學生以電腦進行測試,評估他們在科學、閱讀和數學三方面的能力及學生福祉(well-being)。

圖表:作者提供

何瑞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