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SA 對學與教的啟示

自60年代起,大型國際評估(如 OECD 的 PISA、IEA 的 TIMSS)愈來愈普遍,全球發達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對評估學生學業成果的興趣皆與日俱增。評估的主要目的在於比較不同國家的教育水平及分析達至該水平的可能因素。這些國際評估資料,有助了解不同教育系統的素質,亦有助學校了解學生成就、學校效能及基礎教育的均等表現,從而探索可改善的方向。
自60年代起,大型國際評估(如 OECD 的 PISA、IEA 的 TIMSS)愈來愈普遍,全球發達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對評估學生學業成果的興趣皆與日俱增。評估的主要目的在於比較不同國家的教育水平及分析達至該水平的可能因素。這些國際評估資料,有助了解不同教育系統的素質,亦有助學校了解學生成就、學校效能及基礎教育的均等表現,從而探索可改善的方向。
 
根據 PISA 2012的學校問卷的調查結果,發現幾乎所有學校都將不同的學習評估結果回饋給家長和學生,OECD 國家中平均97%的學校作這樣的回饋,在表一所列的東亞五個國家/地區中也有近似的比例。79%的 OECD 國家利用資料結果來識別教學與課程可改進的地方,而在東亞五個國家/地區中,這一比例更達79%-99%。這個發現說明,相對於 OECD 的平均值而言,PISA 中表現優異的東亞地區,更傾向於將不同的評估資訊用作改進學校及課程的依據。至於評估教師、校長和學校的表現上,80%的 OECD 國家主要利用資料來跟蹤學校的整體進展,東亞五個國家/地區(除了日本之外)有更高的比例。
 
表一:PISA 2012參與國家/地區對評估結果的利用情況。(由校長提供的百分比)
表一:PISA 2012參與國家/地區對評估結果的利用情況。(由校長提供的百分比)
 

PISA 對學與教的啟示

 
許多國家或區域都已有頗完善的系統來監測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學校效能。香港一直致力於在「對學習進行評估」(Assessment of Learning)和「促進學習的評估」(Assessment for Learning)兩者之間尋找平衡,前者用於報告、篩選和問責,後者用於監測教育系統的改進情況。但值得關注的是評估太多,就有必要整合各種評估,以限制評估的數量,減輕教師和其他不同持份者在這方面的負擔。更成熟的評估系統應該試圖在進行「形成性評估」的課堂評估、校本評估與進行「總結性評估」的國家或區域評估(如 HKDSE 考試)之間,尋求平衡,這樣才能滿足改進、問責和確認資歷等方面的合理需求。
 

總結:國際評估的展望

 
因此,如果能恰當地使用國際評估,將有助於從國際視域監測學生成就和學校效能。國際評估結果宜用一種更為全面的方式向普羅大眾公布,讓不同持分者可更廣泛地參與評估結果的討論,評估的內容亦可給政策制定者及教育工作者提供參照的方向。例如我們根據 PISA 歷屆的公開試題結合 PISA 閱讀、數學及科學的國際評估架構,編製了四本專門給教師參考的「PISA 評估架構與教學應用系列」書籍,分析香港學生在閱讀、數學及科學中各樣本試題的答對率,與 OECD 作比較,從而了解香港學生的強弱,亦進一步分析初中及高中以及男、女生表現的差異,並比較香港學生在不同能力範疇及題目形式的優勢及可改善的地方。此外,我們亦與教學專業團體(數理學會、數學學會等)及課程發展處(CDI)等合辦多個研討會及工作坊,讓教師在教學上得以反思及交流,那麼國際評估的評估架構更可成為教育專業社群共同學習的素材(Assessment as Learning)。
 
總括而言,要促進學與教,需要巧妙地運用國際評估結果,配合國家評估(例如 TSA 及公開考試)及校本評估的數據,加上教師、學者及政策制定者的協作及參與,國際評估將是推動教學改進以至教育改革的有力工具。
 

何瑞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