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中,我參加了亞洲金融論壇(AFF),兩天的內容過半圍繞金融科技。比特幣也許過氣,金融科技方興未艾,信焉!
我已經忘記了亞洲金融論壇舉辦了多少屆,最初內容比較小圏子,參加者以金融人為主,最近幾年,我看到不少內地參加者在會場打咭。能夠將金融圏的事情發展成旅遊項目,主辦單位之一的貿發局應記一功(坦白說過萬元一張門票,如果我不是有贈券,肯定負擔不來)。
互聯網世界的新思維
金融科技我也跟縱了很多年,Fintech最初的動力是來自互聯網世界的新思維。馬雲曾經說過:「我們要做的是互聯網的金融,而不是金融的互聯網。」意思是互聯網是主,金融是副。但近期的種種發展,包括這次參觀的AFF的一個很大感觸是:傳統的金融機構正極力將金融科技的話事權,從創業者手中轉到機構手裏。今次論壇主要的發言人已不是創業家,而是金融機構和投資者。
這當中反映幾個現象。首先,有些東西像消費者的信心是初創技術沒法取代的。今天的初創企業已經較少說要顛覆怎樣怎樣的傳統制度,歌利亞仍然是龐然巨物的歌利亞,但他已不是大衞的敵人,而是大衞的合作夥伴。香港金融市場,監管源遠流長,消費者對金融機構有一定的信心,再加上監管機構取態謹慎,新生企業要上客並不是那麼容易。
其次,不同地域產生不同的生態圏。金融科技,香港起步肯定是遲,但香港不是大陸:人口總量細市場少、城市密度高交通相對方便引致面對面的交易成本比較低、太多行之有年而沒有重大出錯的制度扼殺了創新慾望……這些都是兩地的明顯差異。
雖然我們在媒體上常常看到成功案例,但今天金融科創公司融資絕不容易,我手上有幾個項目正在做A輪或B輪的融資,兩個字:艱辛,猶記本世紀初,互聯網初創企業噴發式興起,幾版計劃書便可以融到過億元資金,後來泡沫爆破,血流成河,但生存下來的,愈活愈強,乘着硬件技術突破的春風,締造了今天世界上估值最高的行業。金融科技尚在輪廻階段,鳯凰再起時會是怎樣的一個模樣?很難說。但我覺得話事權如果太早由大機構執掌,不一定是好事。
原刊於《蘋果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