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經國先生三個民調都是第一
經國先生喜歡輕車簡服,東看西走,上山下海,探訪民隱。
● 走到市井小民的菜市場,感受到生活改善的迫切
● 出現青年群眾的現場,警覺民主浪潮勢不可擋
● 與各階層接觸交談時,體悟到民眾擁有蓄勢待發的生命力,及內心深處的要求
經國先生審察時勢,以「今日不做,明日會後悔」的決心,在險局中逐步推動具體政策:經濟必須立刻起飛(如十大建設),政治禁忌必須盡早開放(如宣布解嚴、開放黨禁報禁、大陸探親),機會必須力求公平(如推動義務教育、任用本省青年才俊)。
正因為這些革新的政績,經國先生當選為1987年「遠見人物」。當時的《遠見》總編輯王力行,在國內媒體首次歷史性的專訪中指出:這位扭轉歷史方向的人,在積極革新的年代中,無私無我,為台灣經濟生機扎根,為台灣民主布展新局,為自己平實、平淡、平凡作風樹立政治人物標竿。
自從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後,經歷了七位總統:蔣中正、嚴家淦、蔣經國、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
《聯合報》於2007年12月刊出:「對台灣貢獻最大」的六位總統民調,名列前三名的是:
1. 蔣經國:50%
2. 李登輝:11%
3. 蔣介石:6%。
《中國時報》於2018年1月12日刊出同樣問題的民調,前三名是:
1. 蔣經國:53.3%
2. 李登輝:13.7%
3. 蔣介石:9.6%
調查相距近11年,二報的排名次序一樣,但前三名的百分比都一起增加了3%左右。
《中國時報》同時還公布了歷任總統「誰最愛台灣」,前三名是:
1. 蔣經國:32.8%
2. 李登輝:12.1%
3. 蔣介石:10.3%
經國先生去世(1988年1月13日)剛過30周年。經過人民的反思與時間的沉澱,三項民調,他都得第一。這麼多年來經國先生飽受醜化及污名,能獲得這樣的高評價,當可含笑長眠。
(二)大事見原則與魄力,小事顯細心與愛心
近年全球經濟陷入「新平庸」年代,我們來重溫經國先生主政18年(1969-1987)的總體經濟指標(從行政院副院長兼經合會主委到擔任總統),那真是台灣經濟起飛的黃金時代:
● 平均經濟成長率9.0%
● 每人所得上升近19倍
● 平均失業率1.7%
● 平均出口成長率26%
● 平均工業生產成長率12.2%
在那年代,自己在美國執教,暑假常回來追隨李國鼎先生做政策研究,有感而發地提倡「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與「決策錯誤比貪污更可怕」二個觀念。前者指出:政府應逐漸減少保護津貼的心態,發揮人民與企業優勝劣敗的生命力;後者指出:「廉潔重要,決策正確更為重要。」
緬懷經國先生是消極的;向他學習是積極的。讓我引述追隨他16年的總統府副祕書長張祖詒先生的貼身觀察及分析。在他專著《蔣經國晚年身影》(天下文化,2009)一書的卷首語中,就指出:「書中所述句句真實,沒有假話。」從這本第一手解讀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理解那個年代經國先生的治國理念、施政作為、行事風格、品節操持、個性傾向、生活點滴、甚至內心世界。
我把書中的分析,歸納二大類:
第一類是治國的大方針與原則:
● 任何改革必然循序漸進,謀定而後動
● 推動改革,不怕得罪保守勢力的大老
● 澄清吏治,整肅貪瀆,不惜開鍘顯貴
● 為了深愛台灣,必須忍辱負重
●「今日不做,明日會後悔」
第二類是領袖的擔當與態度:
● 有改過的勇氣,從不諉過卸責
● 以理性平和的態度,讓人心悅誠服
● 偶有不悅,絕不意氣用事
● 生活儉樸,大公無私;食衣住行,簡單為上
● 存善念,不說假話或唯民眾之利是圖
歸納起來,他在施政上有三個重要的優先次序:經濟起飛、政治開放、機會公平。
● 只有人民收入增加,不再貧困,其他改革才能得人心
● 生活改善同時,主政者必須要走向政策與心態開放,一面拓展自由、民主、法治、人權,一面啟動解嚴及黨禁、報禁等的廢止,及大陸人道探親等,才能獲得知識分子與中產階級認同
● 機會公平的落實:不僅在教育、就業、投資等方面,也表現在政治權力的參與及分享,如各中央與地方選舉。這就獲得了國內外輿論的稱讚,如《紐約時報》的評論:「台灣終於脫離封閉政治體系,在發霉的城堡中開啟了一扇窗。」這就是30年前經國先生執政的場景與創造的遺澤。
30年後的今天,民進黨執政,國民黨政權二次易手。台灣現在沒有,以後也難有開明專制、良性強勢、無私無我的領袖出現。
此後的選民,在民主與民粹糾結下,只能做一件事:每四年冷靜而理性地選出一位儉樸、廉能、有遠見、有愛心的總統。
原刊於遠見華人精英論壇,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